刘备和宋江两人的为人处世,和各自的心理又什么不同,大家有什么高见,请赐教
刘备比宋江的格局大,宋江比刘备心计多。
刘备胸有大志,立志成为一方诸侯,所以刘备以仁德昭示天下,其手下大将:关张赵马黄、魏延皆是自动投入其麾下,且忠心耿耿。
宋江名曰忠义,实则功于心计,为扩大势力不择手段。
为拉秦明入伍,不惜让人假扮秦明杀人放火,害的秦明家破人亡。
为拉许宁上梁山,便让时迁去许宁家盗取许宁家传盔甲,把许宁骗上梁山。
为让卢俊义上梁山,更是诡计使绝,差点害了卢员外的性命。
所以宋江在人格上比刘备差远了。
这两个人有可比性吗?
刘备不知道甩出宋江多少条街,拿一个开国皇帝跟一个黑社会团伙头子比较,只能说不可同日而语。
刘备出道以来,以“仁义”为主义,鲁迅都说他“多仁近伪”。陶谦临死前,他三让徐州;刘表临死前,他拒绝接手荆州;入川之后,不忍攻打刘璋。刘备在诸侯之中,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仁义满怀的刘皇叔形象,连曹操这样的人,都顾及面子,多次放弃杀他。
宋江本是县衙一小吏,衙门帮忙的人,没有编制。但是家里有钱,他的名气是靠义气传出去的,以各种小恩小惠接济江湖落魄之人,今天送这个三两银子,请吃个饭,明天送那个五两银子,请喝顿酒,时间长了,江湖送他的称号“及时雨”、“孝义黑三郎”。
虽然都是讲儒家学派的人,但是刘备在为人处世上的格局和气度,远远超过了宋江,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刘备那是野心勃勃,宋江只是小打小闹。
刘备从一开始就立志要“匡扶汉室”(虽然最后称帝,也算是一种匡扶吧),他的口号一直喊起来就没停下来过“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这口号听起来就觉得提气,以至于很多高人都被刘备感化,真心诚意地来帮他。
刘备和宋江,两人均起于微末,后又凭坚韧之志屹立于世,均可称之为英才。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君主与臣民、帝王之志和招安之志的区别。刘备坚毅宽厚,知人善任,志在自立;宋江仗义疏财,善于笼络人心,志在高官厚禄。
(1)刘备
关于刘备,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体现了刘备意志坚强,性格宽厚,善于用人,礼贤下士,善于收买人心,可见其志向远大,意在天下。另一方面,对待百姓时,新野败逃时携百姓同行;入主西川、挥师东吴时均能做到秋毫无犯,仁而爱民,珍惜自己的民望,君王之志尽显。
(2)宋江
水浒传里描述宋江的临江仙“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宋江的名声主要是靠其仗义疏财换来的,代表就是十两纹银换得铁杆小弟李逵。前期为了名声不愿落草梁山,中期为了生存与官军对抗不择手段,后期又为了招安寒了众弟兄之心。所以说,宋江的所作所为均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可见所谓的“及时雨”、“呼保义”,不过是临时手段。
因此,刘备与宋江比,鸿鹄与燕雀尔,而燕雀又安知鸿鹄之志哉。
感谢邀请,老陈通史为您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刘备与宋江这二者的为人处事,这个问题似乎更要从演义之中的去评断,正史对宋江的记录很少,唯有演义才可以与我们昭烈皇帝一较高下!
枭雄刘备
刘备与宋江都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草根出身,而刘备更具备枭雄的特质;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坐上了蜀汉皇帝的宝座,其人绝对是不一般的,其奋斗的过程更是艰难,刘备为人处事完全秉承了一句话那就是“大伪似真,大奸似忠”;用这八个字评价刘备最为恳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做人看似真诚,其实是暗藏祸心,踩着别人的肩膀爬上去的人,每一步都是踏着别人的尸体,可以说刘备的既想不要脸,又想别人看出他不要脸,例如在陶谦处明明很想领了徐州,但是怕世人说他,就死死推脱,然后又不肯走,就一直赖着,最后陶谦死他才领了徐州,这就是说他为什么是枭雄,因为既想做,又不想世人说!其为人处事深谙世情,懂得阴转阳合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人!
小人宋江
宋江为人连刘备三分之一都达不到,其人阴险狡诈,从其帮助晁天王晁盖开始其实就一路暗藏祸心,此祸心并不是害人之心,而是让自己平步青云光宗耀祖之心,但是用的手段却是十分的卑鄙!
先看宋江如何坐上梁山之位,刚开始晁天王邀请其上山,宋江坚持不去,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势力,此时上山没有任何益处,然后等到江州劫法场,自己有了势力就马上跟着上山,上山之后逐步架空晁盖!动不动就说哥哥乃是梁山之主不可轻动让弟弟代哥哥前去讨伐,就这样借着出去征战的机会把晁盖的势力架空了,最后晁盖发现了端倪,自己去打曾头市没想被史文恭射死,临死之时留下了杀史文恭者为梁山之主;其实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晁盖已经不满宋江,要是宋江不是如此的阴险卑鄙,晁盖肯定不会多加这一句话,那么梁山之中唯有宋江能战史文恭,但是宋江偏偏不让林冲出站,反是下山请了卢俊义上山,把卢俊义弄的家破人亡,最后杀死史文恭;但是都知道卢俊义在梁山毫无威信,所以最后这梁山之主还是要交给宋江,可见宋江的城府有多深,所以老陈认为宋江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刘备的性格:
1、笼络豪杰,深得人心。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谦恭待人,城府极深。
年少时师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结交豪爽之士,很多人争相依附于他。占领西川后,拉拢当地豪门士族,发还他们的田产,鼓励发展农业,深得民心。
2、知人善用,君臣融洽。礼贤下士,慧眼识才。
3、宽以待人,心胸宽广。
4、胸怀壮志,坚韧不拔,终成皇帝。
有几个典故从侧面说明了刘备的心理特点:
求田问舍,刘备说许汜为名士,只知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
孝直避箭,法正劝刘备离开危险之地,势危而不肯退,十分勇敢好战。
髀肉之叹,刘备寄居刘表帐下数年,感叹日月若驰,功业未建,生活舒适却不忘救天下于水火之雄心。
通过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两部人尽皆知的著作知道了刘备和宋江两个男一号,两个都是老大级别,那么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各自心里有什么不用呢?
从大方面来看刘备与宋江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为人处世之道却大不相同。
两人都生活在乱世之期,刘备生存东汉末年兵荒马乱的时代,宋江厮混在北宋末年四处造反时期,都属于乱世造英雄的年代。
两人同样是经过自己奋斗从底层走向大佬级别,刘备为三分天下的蜀汉皇帝,宋江成为让皇帝无可奈何的山代王。
两人都素有美名,刘备被称之仁义之士,让枭雄曹操与其煮酒论英雄。宋江让当时各大好汉称之为及时雨宋公明,
两人同样能力在当时不是最出众之人,刘备智不如诸葛孔明,武不如关张赵。宋江智不用军事吴用而武自不用说。
两人的成功上位都是自己用权谋和手段驾驭部下,让其部下甘愿为大业牺牲成全他们。
刘备虽然是汉室后裔,但其家族没落,刘备沦落在以卖草鞋凉席为生。刘备依然拿不下封建社会贵族特质,逢人就说自己是汉室后裔,汉室宗亲的身份给刘备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以“好”的出身奠定了基础,让关羽张飞奉为兄长,让陶谦三让徐州,让献帝封为皇叔,这是刘备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品牌形象。有了品牌形象还要打造质量,那么质量从那里来,仁义品德,以仁义收买人心,三顾茅庐,摔孩子这些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刘备处世之道以仁义为主,我想要你的东西我不说要,我就用仁义来让你给,你不给我可以哭,总之我要你的东西你还得说我仁义。
而宋江则是以钱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其本身就是有钱之家,自己担任油水不小的职务,钱财可以说看的很轻。仗义疏财,及时雨宋公明等等让宋江同样有了品牌形象。
你如何看待南宋赵构秦桧与金国的议和
什么叫韬光养晦?议和也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形式。南宋是中国历史上面积最小的国度,想一下子变成东亚的超级大国是不可能的,只有励精图治,修生养息,增强经济和军事力量,不断壮大自己,才能战胜敌人。赵构不是昏君,把一个基本灭亡的国家给撑起来了,在南方站住了脚跟,把金人赶回了北方,虽然不能消灭金国,但有了与金国讨价还价的基础。秦桧不是卖国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议和能给南宋带来修生养息机会,穷兵窦武不是好的选项。事实上正是因为议和成功,才有了南宋的中兴。只是议和之后,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增强军事实力的措施,没有厉兵秣马,做好强军反攻的准备。而是出现了山外青山楼外楼……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写照。我们现在都是事后诸葛亮,指手画脚,没有多大意义。我想起了以色列的几次战争,正是几次停火和外援,给弱小的以色列带来了转机,从而战胜了强大的阿拉伯联军。以色列刚宣布复国,上海的两万多犹太人,毫不犹豫立刻返回以色列,说明什么问题?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可惜南宋君臣不是以色列的精英,一个充满儒教思想文化、奴性十足的国度也不可能变成以色列。
关于这个问题,无数人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分析过了,基本上想不出什么新鲜东西了。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一个新角度来看待赵构和金国的议和行为。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虽然是秦桧主和,但南宋的实际控制者是宋高宗赵构。因此,秦桧的主和不论是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客观上都是在迎合赵构,如果赵构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那秦桧是不会反复提出议和来触怒皇帝的。因此,我们今天抛开秦桧不谈,只来分析赵构。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先扯一点题外话做铺垫:
1973年8月23日,两名罪犯在试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作为人质,在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歹徒终于放弃挟持向警方投降。出人意料的是,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里,四名遭受挟持的人质,居然对绑架他们的绑匪显露出怜悯的情感,四名人质均拒绝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甚至因为挟持过程中绑匪对他们的一些小恩小惠产生了由衷的感激之情,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人质中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其中一名劫匪,并在他服刑期间与之订婚。
这件离奇的事情,引起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他们通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人质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绑匪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这种人质对劫持者产生的心理上的依赖感,被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囚犯、战俘、受虐妇女等等长期处于恐惧之中的人,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症状。
赵构的“人质情结”
如果把赵构的人生经历套用在上面故事中的人质上面,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赵构同金人的议和,完全解释得通了。
自从“靖康之变”发生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皇帝位,他就开始了长达四年的逃亡生涯,扬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甚至被金兵撵到海上坐船了。这期间,他不断向金国摇尾乞怜,恳求放他一条生路。在给金人的乞和信中,他甚至自称“康王”,说自己“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甚至被金兵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之后又经历了“苗刘兵变”,唯一的儿子也死了。
可以说这段时间,他始终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上面的人质不过被挟制了几天,所产生的恐惧就足以让他们喜欢上绑匪了,赵构被金人吓唬了四年之久,对金人产生依赖、感激、崇拜甚至是爱恋似乎合情合理。这也就能解释得通为什么赵构不断地破坏北伐,反复主动乞和,直至最终成功,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已经成为了金人的“人质”了。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将领就是想抓捕和审判“绑匪”金人的警察和法庭,赵构对这些将领充满了怀疑和敌视,甚至杀掉了“警察”岳飞,来讨好绑匪。
最终,“人质”赵构终于如愿嫁给了“绑匪”金人,宋金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合议”,赵构兴高采烈的开始向金人称臣纳贡。
赵构,一个具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精神疾病患者,这种精神疾病导致了他向金人强烈的议和意愿。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不和谈怎么办,从和谈可以看出,赵构不是昏君。那些成天叫嚣和谈就是卖国的人,没有政治头脑,也没有战略眼光。赵构为什么要和谈,看看南宋百姓过的什么生活,朝廷为了维持正常运作,不断增加百姓赋税,导致老百姓无法活下去,最终发生大规模农民暴动,这说明什么?回头看百姓,百姓真希望收复失地?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百姓关心的是生存,其它的和他们没有关系,为了收复失地,为了战争,对于百姓而言已经苦不堪言,他们真的支持吗?赵构和谈,从当时国情而言,符合国情,真以为收复失地后就没有事了吗?收复失地重建的钱哪里来,失地百姓最低生活保障哪里来?靠南方一地的百姓能养的活整个宋朝吗?以为那时的粮食产量是现在的产量?能够坐上皇位和宰相的位置不是傻子,尤其是秦桧,当年金人攻破汴梁,要求宋朝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个重镇,满朝文武只有秦桧一人极力反对,也是这件事才使秦桧走上历史舞台,也可以看出,秦桧有着杰出的政治眼光战略头脑,一个主战派慢慢变成求和派,除了赵构的原因,剩下的就是百姓和国情的原因。就像李鸿章,他的曲线救国何错之有,也只有国人辱骂李鸿章,国外对华研究学者曾经就说过,中国清朝只要再多一个李鸿章和盛宣怀,那么清朝就会成为最强的国家之一
(感谢大家的邀请!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年底了公司有点忙,所以没有太多的时间上头条,望大家能谅解!)
作为一个后人而且是一个旁观者来看待那段议和历史,我认为决策议和是错误的。我思量再三,觉得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议和是错误的。
从大局来看,当时岳飞北伐,连结河朔,北方各路义军纷纷响应,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支持。金兵如惊弓之鸟,人心惶惶、准备弃城北逃。岳飞的战略思想获得初步成效。若赵构不令其班师,收复河山极有可能。赵构选择撤军议和,不仅在战略上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且还寒了当地义军和百姓的心。也是后来孝宗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从高宗角度来看,高宗怕岳飞直捣黃龙。迎二帝还朝自己皇位难保,又怕岳飞拥兵自重,就地称王。那可以令岳飞不必进攻,选择地形就地设防,作为边关。就算金兵卷土从来,我有“中兴四将”你奈我何。假如对武将不放心,可以收取兵权,重演文官代武职。南宋当时国内钟相、杨幺、李成等被剿灭,已经趋向稳定。金想攻宋已不是那么容易,宋金已经进入相持抗衡,不必议和完全可以自保。只要边防牢固,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平稳发展。
再从金国的角度来看,金兵被岳飞打怕了,但元气未伤实力尤在。前去议和,在谈判桌上地位也不平等。让我们看一下,议和大使到金国寻求议和吧!
出使金国大使拜见兀术,兀术言,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议和。大使背弓屈膝,战战兢兢。传信回朝,秦桧会意,诱高宗许之。一个能征善战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再看议和结果吧!
1,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册封赵构为帝,2,宋向金每年纳贡银和绢各25万两。3,宋不得在边关设重兵。4,金人若逃入宋,宋必须送还,宋人入金受金保护。5,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为宋,以北为金。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为金。
如何看待南宋赵构秦桧和金国议和?有比较才有鉴别!
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
赵构秦桧签和约……二分天下!
诸葛亮承认荊州仍归孙吴,使蜀国二州地盘,变为一州地盘!
赵构秦桧主张南北分治,将大宋一分为二!南宋存半壁河山!
孙权称帝,诸葛亮承认,上贺表。再面见吴侯时,武乡候须跪拜!
赵构对金称臣,秦桧承认宗主国,替赵构行跪拜礼!
诸葛亮鞠躬尽瘁,教会了赵构秦桧,依样葫芦照瓢画!照猫画虎?画虎不成反类犬?
赵构秦桧,以诸葛亮为榜样,造就了南宋150余年的丰功伟业!
赵构割地和谈,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问题不好回答!
古代文人坚持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当然,好些文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真正殉国的没几个),无论是和谈或者投降在笔杆子人眼里就是耻辱!但结果是汉初猥琐发育了七十年养出来个超神的汉武帝,国人也都自诩汉人!
南宋初年,民生凋敝,内外矛盾尖锐,打与和的对错功过姑且不谈,却实实在在养出了个富宋,如果出个伟大帝王,未必没有机会一整河山!
再者说,历史总是后人点评对与错。
以汉武帝为例:当国家需要对外开拓的时候,便会有人提出武帝北征南讨、扫荡六合的壮举;当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时,便有人提出民力唯艰、武帝穷兵黩武的败笔!
其实,对错与否只要看是否符合当权者的意识形态罢了
朝鲜曾是汉朝领土,汉武帝是如何将朝鲜纳为领土?又是如何统治的
汉武帝英资天纵、雄才大略,不仅有过人的眼光、胆识、才智、气魄,而且有卓越的战略思想、杰出的军事才能、过人的大局掌控力和识人之慧眼!武帝一改汉初无为而治于民休生养息的一惯思路,励精图治,希望通过对匈战争彻底消除附骨之蛆、心头之患——匈奴边患。于是武帝倾全国之人力、物力对匈奴发动了一系列重大战争,其中尤以卫青统率的七次对匈战争和霍去病数次深入匈奴腹地大破单于最为耀眼,最终在卫霍率领下,伟大的汉武帝实现他毕生的伟大的战略构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汉武帝对朝鲜的纳入和管理实际上也是发生在这一系列重大战役期间,只是就当时情况而言,对朝作战的重要性远不能与对匈奴作战重要性可比,加上当时朝鲜与汉都相距太远,给人有些鞭长莫及的感觉。但作为一代豪主汉武帝对朝鲜的纳入与管理可圈可点。 先谈谈对朝作战,其一,汉武帝的战略决策思想非常正确——速战速决,以强大的实力嶊毁对方的心理防线,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创造条件;其二,先礼后兵,容易让己方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使敌方心存畏惧、离心离德;其三,战术安排极为出彩,水陆两路分进合击,既扩大了声势影响又确保万无一失;其四,明察秋毫、当机立断(出现异常及时主动介入、干预调整);其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当时汉匈作战如火如荼,卫右渠明目张胆欲立国自治,卫氏在朝历经三代立足已稳,根深叶茂且早有不臣之心,但由于他们治下重徭重赋不得人心。对于这些情况汉武帝慧眼如炬,因此他的战略构想和战术安排是非常有针对性也是极为正确的。 再谈谈汉武帝对朝鲜管理,以其人治其地!这样既能获得了民心支持,用了解内情者管理,也可以多一些针对性少一些盲目性。最重要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汉武帝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势利导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朝鲜半岛先民是东夷人的一部分,商朝灭亡后,萁子率部众去朝鲜建立国家,史称萁子朝鲜。往事越千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汉武帝时代,派兵又一次征服朝鲜,设汉四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派官吏治理,把朝鲜半岛纳入中原版图。
西汉初期,燕王卢绾投降匈奴,他的部将卫满率一千多人跑到朝鲜,后来鸠占鹊巢,占王俭城(平壞)建卫氏朝鲜。汉朝把卫氏朝鲜做为外藩,提供一定的经济军事支持。
卫氏朝鲜负责保持汉同东北地区朝贡体糸的畅通,到汉武帝登基时,卫满的孙子卫右渠当上朝鲜王。卫右渠征服周边部族,拓地千里,个人野心开始膨胀,想方设法阻断朝贡之路。
汉武帝此时正同匈奴人作战,面对卫氏挑训,并不想把事情扩大,引起东西两线作战。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涉何作使节,出访朝鲜半岛。卫右渠拒绝汉王朝和平方案,派人把涉何礼送出境。
涉何做为天朝使节,受到如此待遇,心中非常生气,走在半路时,把朝鲜礼送的使者杀了。汉武帝并没有责怪涉何的莽撞行为,反而任命涉何为辽东郡东部都尉。
卫右渠听说自己人被杀,非常生气,又听说涉何来到眼皮底下镇守,便发兵袭击辽东郡,杀死涉何,史称涉何事件,也成了战争导火索。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容不得偏邦小国对天朝大国的挑战。他派五万大军,杨仆率水军跨海进攻朝鲜半岛,辛彘从陆路进攻。
一番血战,二军会攻平壞城。朝鲜内部一片大乱,朝鲜土著元老们同外来势力的卫氏集团有很深的矛盾,趁机杀死卫右渠降汉。
汉武帝在卫氏朝鲜内设乐浪,真番,玄菟,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派官吏治理。朝鲜半岛成为汉朝版图。
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的统治,一直持续到五胡十六国时期。扶余王子在汉四郡治下的高勾丽县境内建国,经过几百年发展壮大才把中原王朝势力排挤出去,直到公元668年(唐高宗东治时期)灭掉高勾丽,把朝鲜半岛清川江以北地区纳入中华版图。
汉朝刚建立时,朝鲜半岛尚未纳入汉帝国版图,直至汉武帝登基后积极向外扩张。汉武帝在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军征服“卫满朝鲜”,在其旧地设立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即“汉四郡。”汉四郡“于武帝年间初设,其后在前82年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真番、临屯二郡与玄菟郡的东部并入乐浪郡,分设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之后的东汉、曹魏与西晋皆保留乐浪郡与玄菟郡。
附图,公元前108年,古朝鲜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古籍《山海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释放被纣王囚禁的大臣箕子,但箕子不愿臣服于周朝,率商朝遗民出走东方,建“箕子朝鲜”。战国晚期,燕国与古朝鲜发生战争,其势力走向衰落。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反叛汉朝,被汉军击败后逃往匈奴,其部将卫满率千余人逃往“箕子朝鲜”。古朝鲜准王“信宠之,拜以博士,赐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边”,卫满在此收留不满汉朝的流亡者,势力不断壮大。公元前194年,卫满率军推翻“箕子朝鲜”,即位后沿用古朝鲜的国号,史称“卫满朝鲜”。
卫满是汉叛将卢绾的手下,所以自立国以后便一直于汉朝冲突不断。卫右渠继位后,其不仅拒绝向西汉朝贡,还阻止周边小国对汉的朝贡。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派遣涉何出使朝鲜,要其纳贡;但卫右渠拒不纳贡,并派裨王长礼送涉何回国。在汉边境之时,涉何杀裨王长以归。汉武帝因此拜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右渠王随即发兵攻杀涉何,此举激怒了汉武帝,因此兴兵攻打朝鲜。
附图,天汉年间,汉四郡
卫满朝鲜被灭后,汉武帝在古朝鲜故地置乐浪郡,于真番国故地置真番郡,在东秽貊地区置临屯郡,于沃沮之地置玄菟郡,合称“汉四郡”。
题主所提问题很好,牛哥尝试分三点来回答。
一、汉武帝以前,朝鲜半岛就是中国的领土。
周武王推翻商王朝后,原商朝贵族箕子率领5000人东去,辗转来到朝鲜半岛,并在此立国,名号为朝鲜。箕子旋即向周王朝朝贡,朝鲜也为周朝所承认,与周朝建立起羁縻关系,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箕子朝鲜一直存续到汉朝初期。在此期间,箕子朝鲜汲取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成功地将“ 洪范九畴”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并创造性地制定“八条之教”,在半岛上建立起一个文明礼仪之邦。朝鲜侯国传递41代,到了箕准这一代时,国祚被卫满篡夺。
汉高祖刘邦平定燕王卢绾的反叛,所到之处,树倒猢狲散,卢绾的部下纷纷四处逃窜。他的部将卫满换上胡服,逃过浿水(大同江),向箕准投降。箕准不仅收留了卫满,而且还赐给他百里土地,任命他做博士。可是,几年之后的公元前194年,羽毛渐丰的卫满回过头来恩将仇报,篡夺了箕准的王位, 推翻了箕子朝鲜,正式建立了卫氏朝鲜。卫氏朝鲜与箕子朝鲜一样,仍然是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依然需要履行朝贡的义务。
二、汉武帝时期,卫氏朝鲜有些不听话,大汉一举讨灭之。
卫氏朝鲜建立后,汉朝同意卫满做汉朝的“外臣”,由辽东郡都尉监督管理朝鲜事务。汉朝给予了卫满一些特权,由他们负责管理大汉在东北地区边境,使之在朝鲜半岛事务上有了很大的发言权,周边各个政权也不得不屈服于卫氏。到了卫氏朝鲜第三任国王卫右渠时,有点不把大汉放在眼里,在许多事情上跟汉朝对着干。他不仅与匈奴人眉来眼去,而且在朝鲜半岛上横生枝节,擅自招纳汉朝逃亡之人,阻挠其他诸侯履行对汉朝上书朝拜的义务。更有甚者,还发生了朝鲜杀死大汉辽东郡都尉涉何的严重事件。卫右渠公然否认自己的外臣身份,直接向中央朝廷发起挑战,卫氏朝鲜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遣杨仆、荀彘,水陆并进,攻打卫氏朝鲜。汉军包围了其都城王险,却久攻不下。次年,汉武帝进一步加大攻势,迫使卫氏朝鲜统治集团分裂,大臣们斩下卫右渠的头颅,献给汉朝,卫氏朝鲜就此灭亡。
三、汉武帝把朝鲜旧地变成了大一统王朝的郡县。
消灭了卫氏朝鲜,削平了半岛上的割据势力,恢复了秦时燕国的故地,汉朝的东北疆域进一步巩固。汉武帝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朝鲜半岛的管理问题,把羁縻制改为郡县制,设立了汉四郡——乐浪郡、临屯郡、玄菟郡和真番郡,朝鲜半岛成了中央王朝直属地域了。每个郡下设若干个县,郡守和县令均由汉朝直接委任。乐浪郡管辖区域在今大同江流域,临屯郡治在今元山附近,玄菟郡则包含鸭绿江和浑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真番郡也在今朝鲜半岛境内。汉昭帝时,取消了临屯郡和真番郡,将其辖地乐浪郡和玄菟郡。作为大一统王朝,大汉的土地更加辽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