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谢邀。
“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详细讨论《红楼梦》中的诗歌水平以及曹雪芹的诗词观点,特别是在“香菱学诗”这一段中,集中体现了作者“重唐轻宋”的诗词观,源于严羽的《沧浪诗话》。
林黛玉作为小说中才气最高的诗人,自然是符合作者本身诗词观的。
具体的诗词观论点,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们只回答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其实细看原文,林黛玉并非让香菱不要学陆游,而是针对香菱提出的最爱的两句陆游诗的风格进行批驳否定。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香菱提到陆游的这两句诗很有趣,是她喜欢诗的初衷,林黛玉既然已经认了这个徒弟,自然是想尽职尽责地引导香菱,指出正确的入门方向。
对于诗词爱好者来说,陆游这两句诗的描写虽然精致有趣,于情感却是如古井无波,并无深意——用黛玉的话来说,这就是“浅近”。
因为薛蟠被柳湘莲暴揍,为了遮羞,薛蟠要到外地去做生意,香菱因而得以陪伴宝钗进入大观园。
香菱陪伴宝钗以后,央求宝钗教她作诗,但宝钗不愿意,所以她就转而去央求黛玉,黛玉很爽快地答应了。从此,林黛玉就负起了一个教师的责任。
黛玉先给香菱讲了作诗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应作诗的原则,告诉香菱作诗立意为上,其次是词句新奇,格调规矩是末事。当黛玉听香菱说自己只爱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个有趣的诗句。黛玉立刻加以否定: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林黛玉的说法当然是正确的。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在给太子提要求时就用过“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词句,意思就是学习別人,很难学习到位。学习别人最高端的东西,效果可能只达到别人中等的程度,如果学习中等的东西,可能得到的只是别人的最末等的内涵。
关于这一论点,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也给予支持,他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而《孙子兵法》中也提到过:"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可见,要学就要严要求,大格局,陆游的诗虽美,有情趣,但是与王维杜甫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胸怀相比,未免有些小家子气了。
因此,黛玉反对香菱一开始学习陆游的诗,怕相邻入了这种浅近的格局,以后就再也放不开了。
所谓林黛玉的观点,其实就是作者曹雪芹自己的观点而已。
陆游是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最热衷的事莫过于抗金收复失地,“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其最大的荣耀;老了老了,念念不忘的仍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每至夜深人静,想到的仍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最无奈的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不忘以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努尔哈赤发迹于建州女真,称帝时国号为“金”,明朝称其为“后金”,俨然以完颜阿骨打后裔自居,于是天道似乎又重新来了一次轮回。
曹雪芹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他虽是汉家子孙,但他的祖上是因何发家的,这里不说大家也知道。他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应该有封建士大夫应有的家国情怀,然而祖上的过去,让他怎么直面陆游这样的汉家热血男儿、那么爱憎分明的铿锵诗句?一个姓秦的书生,在游览秦桧跪像时,作出了一著名对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个对句,想必应在曹雪芹内心激起莫大涟漪。
所以他只能够“唯艺术而艺术”,推崇王摩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避开政治旋涡,对陆游诗以“浅”而搪塞。
谢陆嵊邀。
看了不少回答,我觉得大家理解偏了。
黛玉反对香菱学陆放翁,不是说他的诗不好。
那句你们不知诗,见了浅近的就爱,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
这话是对初学者说的。
而不是说陆游诗不好,风格不入她的眼,不值得人去学习。
我认为黛玉的意思是:你是初学者,学诗千万不能走浅近的路线,如果走这种路线,入了这个格局,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我自己也写诗填词,所以我感触很深,黛玉这里抓住了写诗的要害。
你看香菱提到陆游的那一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