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闪电战失败后,希特勒为何还要进攻斯大林格勒
- 如果二战中纳粹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苏德战争形式会发生根本改变吗
- 俄罗斯三大城市旧称
- 为啥说就算纳粹德军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也不可能赢得二战
- 苏德战争中,德国如果一开始就去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结果会不会好一些
- 在二战期间,既然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久攻不下,为何不绕过它们,直接进攻远东地区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闪电战失败后,希特勒为何还要进攻斯大林格勒
关于1942年德军东线的进攻与防御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由于德军在冬季作战中损失很大,而且并没能得到足够的补充,1942年的德军战斗力已经远不如1941年,关键的装甲部队战斗力只恢复了一半,这意味着德军的进攻能力严重不足,加上后勤补给上的困难(补给线太长了),德军在1942年不可能再度发起上一年那样的全面战略进攻,1942年的东线德军只能发起有限规模的进攻或者全部转入战略防御,最终希特勒选择了继续进攻,绝大部分德军将领也支持继续发起进攻,只有龙德施泰特元帅等少数人支持防御,支持进攻的这些人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只有进攻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德军必须在盟军登陆之前结束东线战争。
再确定1942年继续在东线发起攻势这一基本战略方向后,德军最高统帅部便开始选择具体的战略目标了,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群规模很小,而且已经对列宁格勒完成了包围,这里显然不需要庞大的装甲部队,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进攻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就是中央方向上再度进攻莫斯科,要么就是转向南方,占领高加索的油田。希特勒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坚持战争经济的战略路线,在其亲自出任陆军总司令后,自然会继续坚持这一路线,他认为只有切断苏联的煤炭、石油资源补给才能真正的迫使苏联退出战争。制定作战计划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于斯大林格勒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最重要的目标仍是高加索的油田,虽然斯大林格勒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但是并没有要求必须占领,只是要求尽可能的破坏其工业生产。
为了支持德军的“蓝色行动”,所有的兵员和物资都优先补充南方集团军群,两个装甲集团军再度恢复了强大的实力,准备向苏联的纵深挺进,南方集团军群的编制恢复到了85%以上,当然这样的代价就是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将只能得到最基本的补充,不得不转入防御。南方集团军群的夏季攻势发起后最初还比较顺利,随着希特勒提早的拆分了这个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德军的战略形势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两个方向上的德军都先后出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而陆军总司令部已经投入了所有的战略预备队,其结果就是两个方向上都陷入了停顿,夏秋季结束后,德军既未能占领斯大林格勒也没能占领高加索油田。
摆在德军最高统帅部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在11月尝试了最后一次进攻后以失败告终,最终全面转入了防御,对高加索巴库最后的挺进将不得不等到1942年的冬季渡过之后再进行。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事也非常激烈,B集团军群将手中最强大的两个野战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都投入到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作战,但是由于这两个集团军缺员严重,加上城市攻防战的严重损耗,战斗力下降的非常快。另外沿顿河一线布防的联军集团军战斗力太弱,而后方的德军预备队也太少,必须迅速加强这些联军集团军的防御强度,而这些增援只能是等结束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解放出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来提供。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1942年的德军最终将矛头指向了斯大林格勒,并在这里展开了和苏军的战略决战,这绝不是德军理想的决战地点,而这些严重的错误只能是归咎于德军最高统帅部的错误指挥,确切的说是希特勒的错误指挥!
德军之所以在进攻莫斯科失败后还进攻斯大林格勒,首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战败并未彻底垮掉,而是仍然具有较强实力,对大城市发动大规模战役是没什么问题的,再有就是攻陷大城市对一场战争来说意义非常大,因为大城市对一个国家来说一定在政治、经济、文化、道路交通等方面都很多重大影响,没了大城市实力就会削弱很多。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的大城市之一,是苏联重要的工业经济城市,位于伏尔加河畔,水路交通极为便利,德国若控制了它,对增强自己削弱对手意义重大。在战争期间,作为一座工业城市,能为战争提供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在苏德战争这种高强度的战争中,工业城市的重武器生产至关重要,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城市内的拖拉机工厂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坦克,前线的武器装备得到持续的保障,而德军远道而来,没有这么便利的支持,确实也算是一个劣势。
德军攻击斯大林格勒的第二个原因就在于它水路交通发达,这是一座位于伏尔加河畔的城市,伏尔加河是苏联人的母亲河,这条河足以行船,如果将它拿下,那么伏尔加沿岸的诸多城市便尽在掌中了。
第三就是大城市若被占领,大战失败,对苏联军民的抵抗信心和士气是个打击,尤其是这个以最高统帅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具有特殊意义,反之对于历经莫斯科惨败的德军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综合以上所说,德军在实力尚且允许的情况下,在莫斯科战役失败的情况下攻击斯大林格勒就很好理解了。
莫斯科战役虽然以德国的失利为结果,但是德军没有真正的溃败,只是受挫而已,兵力装备等等所所受的损失还是相当有限的,德军依然有条件继续发动进攻,也因此在1942年,德军依然保持着进攻的能力,这是由于德军的实力所决定的。
德军在考虑1942年的进攻方向时,最终选择了在南线作战,而不是继续进攻莫斯科,所谓在进攻斯大林格勒是后世的一种解释,其实德军的主要目的是进攻高加索地区,以获取石油供应的。
当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德军高加索作战的一个部分,实德军是分兵两只,一支向南下进攻北高加索地区,另一支向东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也谈不上德军的最终目标,只能说这是德军小的一个重要目标,不是以此为目的。德军希望稳定北高加索方向战役的侧翼,才把斯大林格勒作为一个稳定点来加以控制,可是后来在运作中,把它变成重点,这属于一个意外性的变化而已。
对于德国来说,1941年冬天从莫斯科城下败退意味着几个月内结束苏德战争的幻想彻底破灭,对苏战争不可避免的进入长期化,而对于德军来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苏军表现出一定的战斗力,虽说苏军的平均素质还是和德军无法相提并论,但是苏军的数量优势是德军十分忌惮的,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苏军的素质肯定会有提升,那么如何在苏军能够在战斗力可以和德军相提并论之前打垮苏联,就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苏联的动员深度广度是德国无法匹敌的。
苏军胜利的幕后英雄,生产线上的女人和小孩,还应该有田里的3860部队。
苏联的几个巨大的工业区,紫色的。其中中间的几个得要拜卫国战争所赐,这里是苏联的腹地,外敌入侵一时半会打不过来。
还有矿产资源,光是工厂不行,发展重工业还必须有矿。
军队要持续作战,就要有人有枪,到了二战时期还要加上一个有油。如果要和苏联长期打下去,对于德军来说,苏联的这些东西就是德军必须要夺取,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最好,如果不能只要苏联也不能利用就好。但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区就是顿巴斯,这一个工业区是规模巨大,德军只是部分占领,虽然苏联人搬走了工厂和工人,但是矿是搬不走,炼钢需要的铁矿石好办,但是合金钢里边的象镍锰这些金属可就不是随便能找到的,苏联人的装甲钢质量,在1942年前后有一个小的质量下降,就是由于这些金属的矿山被德国人占领,装甲钢里边添加的金属比例下降所致。
巴库油田在沙皇时期就已经开始开采了,我觉得搞不好德国人都不知道还有一个秋明油田的存在,所以德国人一门心思的直奔高加索去抢石油。
巴库油田的油有一部分走水路运输。
同时还有油,当时苏联已经在西伯利亚的秋明又开出来一个油田,但是高加索的石油还是很重要的,而德国人就是缺油,虽说罗马尼亚有点,但是油这个东西,没人嫌多,而且还是那句话,不能为德国所用,最低限度也不能为苏联所用,破坏苏联的石油供应也是打垮苏联的重要步骤。
而经过这样一道思考,同时德军在1941年的冬季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虽然经过从法国抽调精兵强将补充东线的损失,但是德军已经无力象1941年年那样发动全面进攻了,所以苏德战场的南线就成了德军重点进攻的方向。
苏联是依托半个苏联熬过了1941和1942年最艰巨的日子。
至于斯大林格勒,不只是由于这个名字的特殊意义,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上重要的港口,如果切断了伏尔加河的水路运输,那么苏联南北交通运输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南方高加索还有部分哈萨克斯坦的运输都会被切断,乌克兰已经丢了,哈萨克斯坦作为重要的粮食基地可不容有失了。同时如果控制了伏尔加河,德军可以尝试沿着伏尔加河进军,利用伏尔加河解决部分后勤的运输问题,这样苏联所谓的乌拉尔工业区也不安全了,沿着伏尔加河北上,喀山,古比雪夫,下诺夫哥罗德等一系列当时苏联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都暴露在德军的攻击之下,而且象下塔吉尔,车里亚宾斯克,也在德军的轰炸半径之内了,苏联难道再来一次工厂千里大搬家吗?而且搬到哪去?搬到这些地方就是和这些地方原来的工厂会和在一起,新的地方如果没有一点基础,是无法马上恢复生产的。甚至有可能要几年都无法重新开工,这可是苏联等不起的。
对于这个战略方向,德军应该说选的不错,但是德军的实力没有能力完成这个宏大的计划,这里当时都是苏联的落后地区,开发程度更低,对于德军后勤保障的要求更高,德国没有足够的实力完成这一计划。
图片来自网络。
希特勒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是因为其战略价值非常大。
尽管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希特勒就要打道回府,还是得继续进攻。德军在进攻高加索地区受挫后,转向了斯大林格勒,企图切断伏尔加河并控制高加索地区,获取高加索油田后再谋求北上莫斯科。
希特勒有足够的理由垂涎这座位于伏尔加河关键位置的城市。首先它的工厂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其地理位置对德军更为重要。占领这座城市,将使德军能够控制顿河和伏尔加河后防线上有绝对意义的有利地形,B集团军能够保护A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使其能够在高加索地区的行动能够高枕无忧。
也许德军占领这座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后,所产生的巨大心理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然而讽刺的是,斯大林在战前并没有过于重视这座城市,苏军统帅部错误地预测,德军将主攻莫斯科防线的中心地带。因此苏军把大部分储备军队部署在莫斯科附近,而造成斯大林格勒守备空虚。这也给了德军见缝插针的机会。
随着高加索目标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斯大林格勒成为了德军在1942年的战役可能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个战场。希特勒最终下定决心以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保卢斯面对的是由崔可夫率领的新成立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在德军兵临城下时,德军的进攻部队共有27万人,500辆坦克。而苏军则是由未经战争考验的增援部队和几支较老的部队组成,这些部队曾经在较早的战斗中被大量消灭,只有19万名士兵和大约400辆坦克。苏军坦克的轻中型质量与德军的重型坦克相比还是有差距,通过后来的作战,德军才发现,由于苏军兵力短缺,他们已经与苏联女兵在交战。
而且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岸边,苏军在兵力不占优势下已经退无可退,只能背水一战。此时斯大林才恍然大悟德军的主攻方向在南方,仓皇派出援军赶往伏尔加河,然而援兵的渡轮很快就被德国空军炸毁。这些部队需要乘坐驳船缓慢地用拖船拉过河岸,很容易就成为攻击目标。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实际已经被孤立了起来。
德军还拥有空中优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部署的空军被德空军击落,从8月23日到8月31日舰就损失了201架战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初期只有192架飞机可以使用,其中只有57架是战斗机。即使苏军在此后持续投入空军支援,但是损失还是继续。1942年9月13日,德军通过大规模空中轰炸和陆军炮击,拉开了攻城的序幕。由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组成的中队和重型火炮,迫击炮密集打击斯大林格勒的军事目标。这些轰炸是为了摧毁守军的士气,以便迅速夺取该城。
斯大林格勒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中,很快就变成了废墟,双方很快就进入了激烈的巷战。令德军没想到的是,废墟为苏军的巷战提供了极好的掩护,德军的装甲部队在废墟堆中很难继续推进,坦克的火力并没有充分发挥。
苏军明白在斯大林格勒,最好的防御就是把他们的防线放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街道和建筑物,他们把楼房,工厂,仓库,街角住宅及办公楼布置了机枪,反坦克步枪,迫击炮,地雷,铁丝网,狙击手,以及拥有5-10名冲锋枪枪手和掷弹兵为单位进行战斗。德军把这种伏击战称为老鼠战争,对此相当的头疼。甚至一个排的苏军在雅科·巴甫洛夫的指挥下,成功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苏联狙击手也成功利用废墟的掩护对德军造成巨大的伤亡,最出名的瓦西里·柴契夫在战役中曾击毙了242名敌军。
谢谢邀请‘
影视片中经常这样描述,德军前线将领要撤退,希特勒就是不让撤,最终造成德军大败
’纵观二战德国,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防守战指导思想,甚至可以说,德军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需要防守。而事实证明,被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寄予厚望的城市要塞战略,也没能拯救德军,其根源就在于,这种战术对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但是德军唯一的补给手段——空投补给最终也难以为继。德军真正赖以为生的手段,就是机动能力,依赖强大的机动能力不断地进攻进攻在进攻。一旦转攻为守,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
随着消耗战的进行,德军终于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转攻为守。然而此时希特勒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严禁德军撤退,要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死磕。苏军在防守时拥有的优势,是德军根本不具备的,这条命令最终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苏联借助伏尔加河的运输,以六个集团军的兵力成功地组建了针对德军的大包围圈。
至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再无悬念。恐怕唯一让德军庆幸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末期对上百万苏军的牵制,客观上给A集团军撤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当曼斯坦因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奇袭近乎成功打通斯大林格勒南部逃生通道时,早已被希特勒搞得心灰意冷的保卢斯竟然以未接到命令为由,拒绝突围撤退。最终,保卢斯率领第六集团军残存的十万人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彻底落下帷幕。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归根结底就是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战略上的失败。但是如此沉痛的代价,只能归过于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在战术安排上的连番错误。可以说,战略和战术的双重错误,注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如果二战中纳粹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苏德战争形式会发生根本改变吗
完全不可能有任何逆转的希望。实际上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德军的目的是占领这个交通枢纽,从而保障b集团军在高加索的行动,已经没有更多的兵源补充。而苏军的目的是一小部分力量和第六集团军缠斗,朱可夫在外围集结了大量军队要包围第六集团军。即便占领了斯大林格勒,接下来也要被包围。
二战中纳粹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苏德战争形式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理由如下: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前,苏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以西的哈尔科夫采用行动,这个行动是在莫斯科战役结束后,纳粹德军被击退后,苏德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苏联方面釆取的进攻性行动,苏联动用大量兵力夺回了哈尔科夫这个乌克兰的曾经首府,夺回了这个实力雄厚的工业城市,这个城市人口接近一百万,比斯大林格勒人口多百分之五十。反应迅速的德军动用了战略预备队,仍然采用坦克、装甲车为突力力量的方式反而歼灭苏军二十多万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在上述背景下,又在苏军战挥官学习了中国长沙战役的阵地战战法后,苏联统帅部有针对性采用了战略战术后开打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演化为巷战这种不利于德军的战法第一是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第二是为后方调集兵力展开反包围争取时间,第三是利用自己有冬季战争的适应性的同时去尽量暴露德军的后勤保障不足的短板,即使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全城,苏军的有生力量仍然会发生巨大的作用,打败冒险进攻的纳粹德军。
谨以此谢谢邀请
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南翼战场而言极具战略意义,因为连接高加索和苏联内陆的铁路线和航运线都必须要经过斯大林格勒,占领这里就意味着苏军无法向高加索和乌克兰东部大量的输送兵力和物资,也意味着高加索的石油无法迅速的运往苏联的后方。但是仅仅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不能决定东线的命运,德军还需要做到在守住顿河-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一线的防线的同时,派出强大的兵力去占领高加索油田,只有占领那些油田才能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斯大林格勒只不是整个行动的一个阶段目标。
其实在一开始的进攻计划中并没有说要必须夺下斯大林格勒,德军的计划是先以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围歼灭在顿河和顿涅茨河的南翼苏军主力,合围点在斯大林格勒的西面,显然德军也是尽量避开残酷的巷战的,待歼灭了苏军南翼主力后,斯大林格勒自然也就轻而易举的拿下了;这时德军将沿顿河和伏尔加河构建一条坚固的防线,作为进攻高加索的侧翼掩护,主力向高加索进发。占领斯大林格勒可以将顿河和伏尔加河的防线连为一体,更加有利于德军的防守。
但是实际情况是在顿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钳形攻势没能合围歼灭苏军主力,苏军首次主动进行了战略撤退,大量的部队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加上德军提前开始了向高加索的进攻,使得通过奇袭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也变为不可能,正面的强攻将不可避免,这需要大量的德军兵力来完成,由此造成两翼的掩护任务不得不交给四个战斗力不足的联军集团军来执行,这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德军第6集团军成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又能如何呢?致命的弱点仍旧没能消除,仅靠两个已经在进攻中严重削弱的德军步兵集团军无法加强四个联军集团军的数百公里上的防线,苏军还是会在这些薄弱点上达成突破,而希特勒对于辛苦得来的斯大林格勒必然是舍不得放弃,仍旧会让第6集团军死守,被合围的命运还是难以避免。唯一的选择就是执行斯大林格勒作战的B集团军群再增加一个新锐步兵集团军,才能彻底改善其防线情况。
所以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仅仅是一个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苏军的大规模反攻已经迫在眉睫,德军能否在进攻来临前全面加强其顿河、伏尔加河防线阻止住苏军的突破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当然了这只是决定南翼战场胜负的关键。
假如德军攻占了斯大林格勒,最多只能在短期内影响苏德战场上的局势,从中长期的角度上看,德军依旧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其被动局势。
首先希特勒发起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战略目的,就是抢夺高加索大油田的石油,并通过斯大林格勒地区送往德国本土及其它各个战区,以使战争能够继续进行下去,至于遏制苏联的战争潜力,这己经是次要目标了。
然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临渴掘井,孤注一掷的豪赌行为,将纳粹德国国力的窘迫暴露得淋漓尽致,德军大本营正是在这种侥幸心态的驱使下,于42年6月底将占东线总兵力3分之1强的两百万大军,包括相当一部分仆从国军队,先后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战场这个血肉大磨坊之中。
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城中只有大约16万人的苏军守备部队,故而德军的攻势十分顺利,然而正是因此,希特勒却下令将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调往高加索方向,使得B集团军群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攻势受挫,在源源开来的苏军增援部队的顽强阻击下,战局朝着德军最不愿看到的拉锯战和消耗战方向发展。
假如希特勒不下这一愚蠢的命令,那B集团军群在优势的兵力和装备下,在会战的前期大概率是可以攻占该市的,因为即使到了会战中期,在苏军兵力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保卢斯将军的第6集团军己经占领了城市80%以上的区域了,然而随着攻坚力量的减少,兵力和弹药的急剧消耗,再加上苏军力量的不断壮大,德军的攻势逐渐成了强弩之末!
退一万步来说,德军即使攻克了斯大林格勒,也并不意味着希特勒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除非李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能够一鼓作气地夺取高加索方向的迈柯普油田和格罗滋尼油田,亊实上德军己经在勃兰登堡部队的一支小分队的配合下夺取了迈柯普油田,但苏军在撤退前己彻底破坏了油井设施。
只要苏联不投降,即使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苏德战争形式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德军的战力是有限的,只是在斯大林格勒达到了极限,同时苏军重聚力量展开反攻,斯大林格勒只是战场双方力量逆转的“地标”而已,占不占领都改变不了双方力量的消长,更改变不了战争形式。
俄罗斯三大城市旧称
莫斯科的别称——千顶之城,俄国之心
圣彼得堡—北方威尼斯
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北疆第一港伯力——哈巴罗夫斯克
俄有世界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其拥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25%的淡水的湖泊。
俄资源总储量的80%分布在亚洲部分。
莫斯科——别称:千顶之城,俄罗斯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中央联邦区的首都,最大的铁路枢纽,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有著名的红场和克里姆林宫。
圣彼得堡,旧称列宁格勒,全国第二大城市,是北方的首都,西北联邦区的首府。位于Baltic海岸的综合工业中心。
叶卡捷琳堡-旧称斯维尔德罗夫斯克,第三大国民经济,人口第五大城市,乌拉尔联邦区的首府。它位于欧洲和亚洲的交界处。
为啥说就算纳粹德军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也不可能赢得二战
距离太远,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是速度。德国人为此发明了高速公路。而法国所处的欧洲国家,工业发达,公路网铁路发达。但是苏联基础设施落后,大纵深,不利于大军纵横驰奔太久。因为没有公路网和铁路网的持久供给。大军在野外生存久了,等待的只有死亡。其实我觉得德军是被苏军拖死了。困兽之斗。宁可和聪明人吵顿架,不和不讲理的人说句话。对于苏联这种人,就不该打理它。
苏联的国土面积巨大,战略纵深一直到达远东地区,德国攻占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能够摧毁苏联军队的意志,却不能完全的占领苏联。假如德军攻占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那么苏联很可能会在东部的某一个城市建立新的指挥基地。实际上拿破仑在进攻俄国的时候,也曾经攻占过莫斯科,结果在攻占莫斯科之后,法国士兵根本不能适应德国的严寒天气,拿破仑最终还是被赶出了莫斯科。
从莫斯科保卫战时期开始,苏联就已经逐渐稳住了阵脚,即使德国侥幸攻占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苏联还能够继续集中兵力和德军决战。而且德国攻占莫斯科,肯定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在莫斯科保卫战时期,英美两国对苏联的援助都比较有限,因为英美两国认为苏联和德国都是敌人,德国只是希特勒想要发动战争,而苏联和英美的意识形态存在差异,苏联对英美的威胁丝毫不亚于德国。
如果德军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那么英美两国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一旦苏联被德国攻克,那么英国的地位就危险了。如果英国再被德国攻克,美国迟早也会被德国侵略。因此在德军攻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之后,英美两国肯定会加大对德国的援助,甚至可能会提前发动诺曼底登陆作战。
二战时期世界第一工业国是美国,美国迟迟不参加二战,主要就是为了坐山观虎斗。苏联和德国打的不可开交,美国肯定要坐山观虎斗,如果苏联打赢了德国,美国肯定要从背后捅一刀子,以便于二战后瓜分欧洲。如果德国打赢苏联,那么美国肯定会拉拢英国一起反攻德国,毕竟在欧洲大陆上开战,要比等待德国进攻美洲更加的划算。这样看来,即使德国取得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只要德国没有击败英国和美国,德国就很难能够赢得二战。
不好说,苏联这边肯定是没那么容易了,但是整体战局的话,德军还是打不赢,毕竟还有英美在坚挺,以德国人的实力,击败英美实在是太难了。
莫斯科这个地方对于苏联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苏联的政治中心,如果仅仅是政治中心,苏联迁都就行了。但是,莫斯科这个地方太重要,没了莫斯科,苏联将非常难打,反击的能力也被极大程度削弱了。
莫斯科不光是政治中心,它更是苏联的工业中心、交通中心。苏联的工业地集中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而且无一例外,这几个地方都是交通要地,斯大林格勒是连接的南方经济区,交通要地。你看德国人打的这几个地方,没有一个是没用的。
可以看下苏联的铁路线,几乎所有的铁路线都在莫斯科会和。如果莫斯科陷落,苏联的铁路就都在德国人眼皮子底下了,这样的话,苏联想反击,运兵都难。就一个西伯利亚大铁路,炸了完事,苏联这边的主要战事基本就结束了。没有铁路,没法运兵,没法运送资源,没法反击。就算你美国人还在给苏联输送物资,他都没办法运走。而且,美国人如果看见苏联没顶住德国,也不会去继续支援苏联。
那么,苏联这边基本就垮掉了,然后德国进军高加索,拿下了苏联的油田,则更被动。别说苏联去打游击,靠游击打不过德国的,打游击的话,只能等着,等美国人牵制了大量德军,而且消灭了大量德军,苏联人才有机会反攻。
苏联垮了,但是还有美国,1941年苏联在莫斯科反击的时候,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参战了。实际上,参战之前,美国人就已经把自己和同盟国绑在一起了,对德国日本的制裁,美国人执行的也是非常坚决的。
美国的参战,意味着英国不会垮掉,德国再不缺资源,他也是需要时间的,而美国在这边其实已经准备好了,他前两年没参战,就是在准备参战。想让德国顶住美国,难上加难。看下德克萨斯的油田,看下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就知道,德国人根本打不赢美国。
然后你再等美国研制出原子弹,德国人更完了。别看德国人前期核武器计划弄的不错,事实上,后期的德国核武器计划就基本停止了,1943年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进展了。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拿破仑帅军侵俄就可得出结论,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战越回旋余地很大,仅凭德国的综合国力及人口规模和军力,要真正的完全击败苏联,德国的各方面实力还是显得很单薄。虽然前苏联是一个专制独裁和极权国家政权,而且经过30年代的大清洗,使军队的很多有能力的高层将领等高级指挥官被清洗掉,这就使得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但是苏联毕竟综合国力和军力强于英国,法国,经过战争初期德军装甲部队闪电战打击,苏联军队损失很大但是还是挺过来了,如果战争初期,德军统帅部能集中军力于中央集团军群,其余的二个集团军群既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从两翼助攻,保证战役主攻方向于莫斯科方向,在冬季来临前拿下莫斯科,则苏德战争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那是苏联军队取胜的道路必然艰难和漫长。
苏联庞大的领土面积给它带来了非常充足的战略回旋空间,就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只要不投降还有和德国侵略者周旋的余地,只要能坚持持久作战思想就一定能取得反侵略战役的最终胜利。
苏联的欧洲部分是国家的经济中心,但不是全部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最重要的城市,这两个城市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德军占领后就能打败苏联吗?结果自然是否定的,毕竟苏联国土面积庞大自然可以迁都到乌拉尔山以东和德军继续周旋。
为了保持国土的平衡发展苏联在西西伯利亚也有自己的重工业区这为苏联的持久作战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日本并没有北进东西伯利亚这也让苏联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德国。希特勒的闪电战因为苏联庞大的国土面积变得不再奏效,虽然战果辉煌却一口气吃不下苏联。
历史上只有不怕寒冷的蒙古骑兵可以征服俄罗斯,但德国人显然没有这个气魄
德国取胜美国不会坐视不管,在美国援助下苏联会迅速翻盘
假如德国真的在彼得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突破,逼迫苏联迁都亚洲,那么美国就不会在坐视德国继续进攻苏联了。美国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援助苏联还是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借希特勒之手削弱苏联的战略意图。可是苏联真到了被德国打败的境地美国就不会作壁上观了,毕竟苏联被打败后,日本和德国会全面扑向美国,估计美国也很难招架。
只要苏联有了美国的大规模援助加上美英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定然会扭转战局的不利局面,毕竟德国要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被翻盘也是再所难免。
因此德国打败苏联这个局面是不会出现的,毕竟1942年的美国已经参战,拥有绝对实力的美国是不会坐视苏联被消灭的,而登陆法国也会因为战局的变化而提前到来。毕竟德国是侵略者是法西斯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是不会取得侵略战争胜利的。
德国能否赢得二战的关键在于能否打败苏联,只有打败苏联才能解放出德国陆军的大部分,从而有能力加强西线和南线的军事实力,遏制英美盟军的进攻,也使德国的军工生产从繁重的东线战场解放出来,去加强空军和海军,尤其是德国空军,盟军的战略轰炸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持续能力,必须迅速加强德国空军的实力以阻止盟军的大轰炸。如果德军占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之后,苏联会选择乞和,让出其国土的欧洲部分,那么德国还是很有可能赢得二战胜利的。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的重要性有多高,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都是苏联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此外莫斯科还是政治中心和交通中心,是苏联的首都,丢掉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将对苏联造成沉重的打击,但是这一打击并不致命。因为苏联的国土辽阔,战略纵深广大,因此德军并不能向进攻西欧各国那样迅速的达成占领,苏联有着足够的时间将这些城市的人员和工厂设备迁往大后方,那些被德军占领了的如哈尔科夫、基辅等重工业城市就是例证,这些城市的大部分工业都成功的撤向东方。因此占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并不能摧毁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
由于莫斯科是政治中心,那么是否存在着通过占领莫斯科来瓦解苏联的苏维埃政权,从而导致苏联整个国家的崩溃?事实上这也是德军军方一直推崇的战略路线,从普鲁士时代德军就一直倡导速战速决的战役理论,因为德国处于欧洲的中心,很容易面临多线战争,因此德军基本思路就是集中兵力迅速打败一面的敌人,然后再对付其他敌人。德军认为以敌国的首都作为目标是最容易达到目的的方法,将迫使敌军主力和德军进行决战,从而在军事和政治上双重打败敌国,最终迫使其投降。这只是一般的理论,苏联的红色政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权,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主义的国家,苏共党牢牢掌握着国家和军队的控制权,即便失去莫斯科,苏维埃政权也不会垮掉,仍旧会继续抵抗德军的入侵。对比之下,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也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即便在形势已经绝望的情况下德国都没有发生崩溃,直到希特勒死后才向盟军投降。
我们再从战争经济角度来看一下,德军占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意味着战线将推进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一线,苏联主要的煤炭产地(顿巴斯)和石油产地(高加索)都已经被德军占领,长久来看这对苏联的战争潜力是极大的削弱,不过这一影响至少在一两年内不会明显,而且英美盟国也必然会增加对苏联的能源援助,因此苏联还是能够对德国形成很大的军事压力,德国陆军和空军的大部分仍旧要被牵制在苏联。综合来看,德军占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并不能迫使苏联退出战争,只要东线战争无法结束,德国就无力加强西线和南线的防御以抵抗盟军的登陆,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苏德战争中,德国如果一开始就去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结果会不会好一些
你叫他飞过去。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河的下游,莫斯科、基辅的深远后方,没有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交战,德军根本打不到斯大林格勒,但这两处交战,德军己经担误了时间,不可避免的要进入冬季作战,斯大林格勒更远,后勤保障更困难。而且斯大林格勒本身就不是主要目标,而是更远的高加索地区,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只是为了保障远攻高加索地区德军的侧翼安全,阻止莫斯科方向苏军的支援行动。通向高加索地区的通道多山川阻碍,不利于坦克机械化作战,也不利于更多部队展开行动,德军的后勤运输单位的主力,仍是马车,在苏联恶劣的道路条件下,运输保障能力有限,承受不了那么远的进攻需求。不打击莫斯科方向的苏军,会导致苏军有更大规模的兵力来切断远攻高加索德军的后路,那样,围歼的就不只是第六集团军了。
怎样才算好一些?纳粹战车一开动,就意味着要么胜利,要么失败,失败的话早点晚点好不到哪去,而胜利绝无可能。
希特勒妄想用战争手段达到政治经济目的,本身就是犯了必败的错误,无论其战略战术如何精明,政治目的终将要靠政治手段解决,经济问题也要靠经济手段解决,战争手段只起辅助作用,伊拉克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正规战斗摧枯拉朽,但沒有想好战后的政治问题如何解决,陷入十年反恐战争泥潭,伤亡及费用,恐怕超出了小布什政府的预想很多倍,至少从今天看来,对美国而言,得不偿失。
进攻斯大林格勒及高加索地区,最好的军事结果就是打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光有石油及矿石并不足以保证全部战争消耗,英美的轰炸终会将德国的工业削弱到无法全面支撑世界大战的地步,斯大林绝不会放弃权力,反侵略也使苏联人民更加团结及忘我,苏联无投降的可能性。
一样失败
1、德军的优势是快速装甲突击包围消灭敌人主力
劣势是人数不足短时间内无法结束战斗
2、基辅战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已经越过基辅地区快速穿插直奔莫斯科啦,因为中央集团军无法吃掉基辅地区的七十多万苏军,古德里安又掉头回来帮助中央集团军。战役是赢了,时间也过去了3个月冬天来了
3、战场太大了兵力无法集中在一个方向,每一个方向苏军人数都多过德军数倍,德军有优势但是都无法单独消灭苏军。
4、斯大林格勒德军以经占领了四分之三,就是因为没有援军始终无法结束战斗打成了消耗战,苏军援军一到一个反包围,南方集团军主力全军覆没。列宁格勒也是兵力不足无法包围死也败啦。莫斯科德军不进攻了苏军还大反攻那。
如果希特勒把主攻方向选择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则正好符合斯大林战前的预测,实际上苏军总参谋部起初是把莫斯科作为重点防御方向的,但是斯大林认为希特勒一定会首先进攻苏联的西南方向,夺取乌克兰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资源,以便进行长期的战争,苏军总参谋部因此调整了兵力部署,加强了西南方面军的兵力兵器。事实上,希特勒根本就没想过要进行长期战争,他希望复制德军在欧洲大陆的胜利,用闪电战迅速击垮苏联,因此希特勒把莫斯科作为主攻方向,主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的配置也是最强的,德军主要装甲集群也都集中在这一方向。希特勒的这一部署完全出乎斯大林的意料,扼守莫斯科方向的西方方面军很快就被击溃,但是随着德军不断向莫斯科推进,其侧翼越来越受到强大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威胁,希特勒只能在莫斯科和基辅二选一,希特勒最终选择了基辅,并让主攻莫斯科的古德里安装甲集团军转向基辅,虽然全歼了西南方面军,但客观上为苏军进行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时间。由此可见,如果希特勒选择首先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定会输的更惨。
德国开始是想攻占莫斯科,迫使对手投降,结束战争的,。没想主打南线,是莫斯科战役苏方胜利后,苏联西南方面冲昏头脑,率先反击,被德国打的七零八落,德国乘胜反击,战绩超好,打到顿河和高加索,出人意料。战前要是主攻这里等于脱离主战场,苏联没有被吃掉的军队会向南反击,也一样不好过。
结果都是一样。 如果美国没参战, 并且没有援助苏联,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以歼灭苏联有生力量为主不以占领为重; 在高加索地区以重兵占领为主,不断增兵高加索, 使苏联失去高加索的石油、粮食和铁矿, 苏联有可能会被打败。
在二战期间,既然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久攻不下,为何不绕过它们,直接进攻远东地区
军事上有个东西叫做军事要地,战争中还有一样东西叫交通枢纽。
莫斯科战役其实是从1941年10月开始,1942年12月5日苏军开始反攻,给德国进攻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多一点,这个时间并不是很长。至于绕不绕开,我们先从战役本身来看一下,德军是想用闪电战突击到莫斯科,然后一举拿下莫斯科。他没有想到的是,莫斯科这么难打。
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的意义
战争其实是这样的,一旦战役开始,不是想走就能走的了,而是你就得在这把这个仗打完了,单方面撤军根本就不行,对面还有一群苏联兵呢,而且不断在增兵,德军这会儿如果退了,对自己会造成非常大的被动。
再从整个战局看下,希特勒的策略就是,用闪电战突击,年底之前拿下莫斯科。他的目标,就是莫斯科,对于莫斯科,他必须拿下,拿下莫斯科,苏联就完了。莫斯科是什么地方啊,苏联的政治、工业、交通中心,里面还一个斯大林呢。拿下莫斯科,苏联就没翻盘的可能了。所以,这个莫斯科,希特勒下了必杀令,绝对不可能绕开。
而到了斯大林格勒,这场战争希特勒也是下了必杀令。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并不是因为要去远东,而是要拿下苏联的油田。而且,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交通枢纽,苏联中心地区通往南方的唯一交通要地,意义重大。而且,占领斯大林格勒,苏联就会失去大量石油、粮食、工业,斯大林格勒一旦打输了,苏联会再度陷入被动。
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这都不是普通的战斗,而是苏德两军在东线的两次决战。
不控制莫斯科,德军没法调兵进军远东
我们再看绕开两个城市,进军远东。德国人想去远东的话,只能走铁路,而铁路的几个枢纽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也就是说,你不占领莫斯科,你压根就没法去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控制权,可是在莫斯科呢。苏联的铁路中心就是在莫斯科,只有占领莫斯科,才能使用铁路。
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德军进攻都是坐卡车汽车过去,坦克也是直接开过去。其实不是,兵力的大规模调动,必须依靠铁路,德军才有多少汽车啊,汽车运载力和火车根本就没法比啊。闪电战当年能闪起来,可就是靠铁路运兵呢。如果没办法控制西伯利亚大铁路,根本就没法去远东。
话说回来,这个打到莫斯科,已经是德军的极限了,德军再也没能力再往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德军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来自内部,后勤补给根本就跟不上来。要是再往苏联远东地区挺近,德军十有八九会直接倒在后勤上。这点上,希特勒也没这个野心在1941年、1942年去进军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