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山东的泰山石敢当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济南人,表示难道没有山东同胞说石敢当吗? 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中国旧时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的小石碑。因碑上刻石敢当字样,故名之。作为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 你以为石敢当只流行于泰山一带?
naive!!! “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泰山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
泰山石敢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
这是日本的石敢当这是澳门的石敢当这是琉球的石敢当这是越南的石敢当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地理上又毗邻日韩,一直以来都是东亚各国的精神纽带。
在韩国电影《最终兵器:弓》片中,男主角所使用的那把弓上就题写有“泰山”两字。
韩国“闵”姓家族曾经来济南祭拜闵子骞墓。济南大明湖、泰安泰山、青岛海滨等等每年都有大量韩国游客前来观光。部分资料来源于网上,侵删。
为什么清朝政府能容忍朝鲜使用明朝年号还收容明朝遗民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清朝康熙年间,一支由南明遗民组成的队伍请求加入清军,假扮成东北资产阶级。队伍中的成员不会满清的语言和文化,但他们利用南方文人的技巧和洞察力,最终在清军内部取得了不俗的地位。虽然这些遗民在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清朝仍容忍了他们的存在,以便借助他们的能力和知识来巩固清朝的统治。这表明清朝对于在境内的外来人口和文化有一定的包容和容忍度,并且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也是为了保持国内稳定。
首先
清朝成立后,原明朝的统治者和官员多被逐出、流亡或被灭族。为了维护统治,清朝认为只要不造成威胁自己的情况,接收具有民族特征的古朝鲜和滞留清朝境内的明朝遗民是不会给统治造成威胁的。此外,清朝对于宗教、文化多元性有较高容忍度,这也有利于维护国内的稳定。
其次
古朝鲜作为一个独立的相邻国家,对于清朝来讲,其保留明朝年号和接收明朝遗民并没有对其政治影响产生威胁,反而可以借此维护与古朝鲜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巩固边境稳定。
此外
清朝还通过收容明朝遗民,扩大了其国内文化的多样性,吸收了这些遗民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和技术财富,从而推动了清朝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清朝能够容忍古朝鲜使用明朝年号和接收明朝遗民,一方面是基于政治稳定和维护好邻居的考虑,另一方面也符合了其对于文化、宗教多元性的容忍度。
元朝时,并不把朝鲜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来看待的,朝鲜曾经一度沦为元朝的一个省的待遇。但从明初开始,明朝始终将朝鲜作为一个国家来对待,虽然是属国,但明朝从不干涉朝鲜内政,而且厚往薄来,两国关系始终很好,没有摩擦。
壬辰战争时,朝鲜国力衰弱,根本挡不住打了几十年内战的日本军队的攻击,京城都丢了,基本上将要亡国,不得已向明朝求救。 明朝立即派出大部队对朝鲜进行支援,从而使得朝鲜复国,忠实地履行了宗主国的职责。
而明朝没有提任何条件,战争完毕后立即撤军回国,显示了泱泱大国的君子之风,令人可敬可叹。朝鲜君臣始终以此为明朝对朝鲜的再造之恩,把明朝作为自己的再生父母来看待。
虽然清朝取代了明朝,但为了便于统治,安抚外邦,一些小的细节也就默许了。
朝鲜使用明朝年号的问题是个假象。
真相是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41年之前,朝鲜虽然被清朝击败而归附,但依然不愿意写清朝年号而是用干支纪年,期间发生了两次沈狱事件,即朝鲜官员到沈阳见皇太极,没有使用清朝年号,因而被清朝下狱。
第二阶段是1641年起,由于前述事件的影响,以及明朝的灭亡,朝鲜下令严格遵守使用清朝年号。如1645年下令,承政院疏章不书清年号者不得捧入。
第三阶段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康熙掌政,特别是康熙亲政后对朝鲜的限制减少,朝鲜在前述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允许极少数高官大儒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清朝年号,而以干支纪年代替,这种允许被视为极大的恩典赏赐。期间最有名的事件就是1704年,明亡60周年,朝鲜于当初纪念明朝援朝抗日的大报坛祭奠万历皇帝跟崇祯皇帝,特意不写清朝年号,而写干支纪年。但祭奠刚结束就立即烧毁相关文书,怕被清朝知道。
第四阶段是乾隆登基之后,由于此时清朝对明朝已经不如之前那么在意,自己也拜祭孝陵(朱元璋),整修明朝十三陵等,所以朝鲜也跟风开始放松,先是举办忠良科科举,应试者限定为明人后裔或朝鲜人而于丁卯、丙子两役与满清作战身亡者的后裔,允许这些人中举红牌可以不写清年号而写干支纪年。后来又扩大到一切忠良之后。由此,朝鲜民间不使用清年号而使用干支纪年成为潮流。同时,朝鲜对写有明朝年号的事物视为古董珍重收藏,譬如朝鲜国王1756年得到13个写有明朝年号的马牌(马牌即古代传递的驿马的身份证明),特别收藏于尚瑞院马牌柜。(后来还成为文物古迹上了韩国的邮票)
第五阶段是乾隆晚期之后(1800年之后),朝鲜除了官方文书依然严格使用清朝年号之外,对于臣民用干支纪年代替清朝年号不再限制,而如果是普通平民,那即使使用双年号(明清两个年号)也睁眼闭眼不去管了。这个时候的清朝也不怎么管朝鲜了。
所以,事实上说朝鲜使用明朝年号是个假象,真相是朝鲜官方一直使用清朝年号,民间不喜欢使用清朝年号,但也没有使用明朝年号,而是使用干支纪年,因此从壬辰倭乱到甲午战争,与朝鲜相关的很多历史事件,连我们都习惯于使用干支纪年。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大众对朝鲜的误解。很多人认为,朝鲜在整个清朝时期,都死硬地坚持使用明朝年号,收容明朝遗民。这种认识,显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朝鲜确实曾经拒绝使用大清年号,但大清不是默默忍受,而是果断下手制裁。
皇太极的年代,朝鲜使者就坚决不承认大清,他们的立场非常坚定——大明才是正统,你个清无非就是夷狄,凭啥跟华夏正统大明朝并立,也称起皇帝来?
所以,皇太极的登基仪式上,两位朝鲜使者被强迫加入朝贺的行列,但他们坚决不肯,为此遭到满清官吏抓扯和殴打,鼻青脸肿,衣服破碎,依然不屈从。
这个,绝对是真的!
而最终,清朝便把朝鲜使者打入大牢——这一幕,老实说,让当时已经臣服清朝的东北汉人很是汗颜,至少在这一点上,咱就比不过人家。
当然,皇太极岂能善罢甘休,立即派人去朝鲜发出严正警告。
结果,反而激发了朝鲜上到官员下至百姓的愤怒,当时有人提出要“毁书斩使”,以表对明朝的忠诚。甚至满清的使者在路上,遭到百姓以石头泥块乱打。
当然,后果就是皇太极出兵。而朝鲜人,虽然有骨气,但骨气不能当兵器来打退敌人。所以清兵杀来之际,不论是朝鲜的正规军,还是义勇军,都一败涂地。
所以,光有勇气还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实力作后盾。
一队满清鞑子和一帮韩国棒子,拿弓箭对射是什么电影
最终兵器:弓 本片以“丙子胡乱”为背景。
十三年前,忠臣崔平良以“叛逆”罪名遭到灭族,其一子一女南伊(朴海日 饰)与慈仁(文彩媛 饰)侥幸逃脱,崔良平力战至死。南伊带着父亲的弓箭和嘱托,和妹妹投奔父亲至交金武善一家。时光荏苒,1636年,金武善之子瑞俊向慈仁求婚,因父亲遭遇而消极度日的南伊深感作为崔家后人身份敏感,欲拒绝这门亲事,无奈瑞俊一片诚意和金武善力主,崔、金两家喜结良缘,然而在大婚当日,后金入侵朝鲜。不久朝鲜仁祖投降称臣,瑞俊和慈仁被满族军队掳走,拥有出众射术的南伊自此沿路追踪,伺机搭救亲人,而南伊神出鬼没的狙杀与跟踪,亦引起了满族弓骑兵大将的注意……射箭会拐弯的奇幻电影
《最终兵器:弓》
影片以满族后金政权入侵朝鲜(韩国史称“丙子胡乱”)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为了救出被俘虏的妹妹,身背一副弓箭便独闯满军大营的朝鲜神箭手“南一”的故事。[1]
该片于2011年8月10日在韩国上映,创下了超过700万人的观影成绩,成为了2011年韩国本土最卖座影片。
韩国电影最终兵器弓里的那款铲形箭头有什么功能
铲子箭属于重箭的一种,一般搭配清弓使用,用于近距离战斗,能起到很好的阻滞作用。
清朝的弓是反曲复合弓,因为反曲弓的特点,磅数较高,可以射重箭。清军的弓箭兵战术和蒙古的不太一样,蒙古骑兵大多数以抛射为主,直射为辅,因此注重集团射击与射速,而清朝的弓骑兵正好相反,喜欢用硬弓重箭中近距离战斗(这可能与不同时代的装甲水平有关),因此清弓射速普遍偏慢(清弓的取箭射箭的手法就能看出)但是威力极大。清军弓箭手的箭囊里一般会配两类箭(不同颜色),一类是中等重量的尖头箭,抛射直射都可,一类是重箭(包括铲子箭)用于直射,平头箭对于向前冲锋的敌人能起到很好的阻滞作用,给自己的机动腾出空间,轻步兵中箭向后倒,轻骑兵中箭下马,往往重箭一轮后就要抽出马刀上去利用速度砍头了。蒙古刀锋利,擅长抹脖子,清刀厚重擅长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