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只有一个破碗就只能讨饭,为什么朱元璋就成功了
唐代诗人王勃在他的名作《滕王阁序》中有一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以作为这道题的答案。
一般人沦落为乞丐,大都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混混度日、寥寥而终。但是志向远大之人却是始终意志坚定,不会丧失奋斗的志向。在历代帝王中朱元璋的出身可以说是最低的,讨过饭,当过和尚,最后参加红巾军实现了人生逆袭。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家里没有任何土地,只能靠给地主打工生活,朱元璋父母死后甚至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他父母死的时候,正值荒年,而且还有瘟疫横行,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得进入皇觉寺当和尚。早年的经历对朱元璋至关重要,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小伙伴汤和、徐达等都成为征战南北的大明悍将。
虽然庙里有大量土地,可以靠收租过活,但是荒年寺里也收不到租,和尚照样没饭吃。朱元璋只好化缘要饭,这一要,就是三年。这三年对朱元璋事业至关重要,朱元璋足迹遍布淮西、豫东八九个郡县,让朱元璋熟悉了这一带地理、山川形势和风土民情,交接了一批江湖朋友,特别是让他解除了白莲教和红巾军,这都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同时,讨饭过程履受别人白眼,又经常食不裹腹的生活,培养他坚韧而又猜疑的性格。
三年讨饭生活结束后,他又回到寺里过起安定生活。这时,已参加红巾军的汤和给他来信,让他前去投奔。不想这封信却被人发觉,要去告发。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朱元璋最终选择投奔红巾军,这一选择最终成就了开创大明三百年的明太祖。
蛟龙未遇,暂居云雾之间。君子失时,屈守小人之下。文章冠世,孔子尚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曾钓于渭水。朱元璋有过讨饭的经历,那也只能说明朱元璋时运不济,但他本身自带的品质和性格就已经注定,只要老天给他机会,他这种人就会牢牢把握,而一飞冲天的。我们来看看朱元璋的奋斗史.
明太祖朱元璋,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人,祖上前八代都是贫农,到了朱元璋的祖父、父亲辈,朱家仍然“居无定所”,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后来在濠州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做了租地的佃户。少时穷苦,以帮人放牛填补家用,元至正四年,安徽凤阳一带水旱灾害瘟疫交加,半月之内,朱元璋的父母兄侄接连病死,寡嫂带着幼子出走他乡,几口之家,转眼之间只剩下朱元璋孤独一人。无赖入皇觉寺当和尚以图温饱。谁知做和尚才50天,“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只能停薪留职,靠托钵沿街乞讨度日。21岁重返寺庙,《皇朝本纪》记载:“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也就是说,在外面游历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开始发奋读书.这几年的寺庙生活,应该就是朱元璋书本知识的主要来源。(生活无着,还能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样的人不成功也难)
一晃三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以朱元璋的聪明勤奋,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精通佛经的高僧,传经布道,终老一生。但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把朱元璋推上了时代的舞台,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燎原之势,1352年,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攻下濠州,自称元帅,然后据豪州坚守,元朝派来镇压濠州红巾军的军队,不敢攻城,只能抓百姓顶数,寺庙已不再安全。这时候,朱元璋接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发小汤和给朱法师写信了,小时候一同放过牛的伙伴汤已经再郭子兴手下做了千户,深知朱元璋的能力的汤和在信中劝朱元璋“速从军,共成大业”。最要命的是有人知道朱元璋接到造反信并已经张扬出去了,权衡利弊,朱元璋既忧且惧的踏上了造反之路。
朱元璋“度量豁达有智略”,从军不久便脱颖而出,被郭子兴收为宗人,待同子弟,又将义女嫁给了他。从此人们称他为“朱公子”。他也起了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同年,朱元璋奉命回家乡招兵。他以旧时伙伴与同乡徐达等人为骨干,招集了七百多人。次年,他发现郭子兴“无足以共事”,乃带领二十余名心腹另谋发展。(当断则断,并且有自己的团队)朱元璋率军南下,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
1368年,在南征北伐的凯歌进军中,朱元璋称帝于金陵,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史称洪武帝。
普通人讨饭,只是为了活着;而朱元璋讨饭,在保证自己活着的同时,游历四方思考人生,并且始终坚持学习,懂得借势而上,懂得隐忍。下面笔者具体说一下:
1.在最难的时候始终坚持学习。当时朱元璋一路乞讨,饥一顿饱一顿,但就在那种形势下,朱元璋依旧坚持记录自己在各地的所见所闻,坚持阅读乞讨来的一本破旧《资治通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当温饱无法解决时,就不会想太多,脑子里都是怎么活下去,而朱元璋心怀天下,想的是怎么改变现状。
2.朱元璋善于抓住机会寻找靠山。在参加起义后,朱元璋在打天下初期,没有背景靠山,于是朱元璋先找小明王当做靠山,等自己强大后,他又独立了出去。因为他明白,刚开始,自己弱小时,应该主动找靠山借力,当自己强大后,就要学会独立出去,否则不仅又功高盖主被杀头的危险,万一哪天靠山倒了,自己也会跟着陪葬。
3.朱元璋深谙中国官场政治艺术。他对待权利,拥有野兽对待猎物一样的本能,他不仅有强烈的权力掌控欲望,更有可拍的耐心,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始终能在乱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判断出合适的时机,然后在关键时刻一击致命。
综上所述,朱元璋跟寻常的乞丐完全不一样,他行乞是被当时天灾人祸瘟疫逼的,同时他不是为了行乞而行乞。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有着强烈的欲望、可怕的耐心、长期的潜伏等待,这样的人遇上那样的乱世,可谓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
喜欢就点赞评论转发关注吧!愿我们共同在的历史长河中奔流不息!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从一个社会底层的乞丐打拼到人生的巅峰,成为帝王,确实是一部成功的励志史,其中很多精神值得后人研究学习。
我个人觉得朱元璋人生成功逆袭,有以下四点因素:
首先,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当时暴元的统治已不得人心,各地义军如火如荼,朱元璋顺应大势,不甘心永远做一个讨饭化缘的和尚,加入的起义潮流,参加了郭子兴义军,相当于我们加入一家创业型公司,成为一名低级打工仔。
二,把握时机,展现自己,叩开职场晋升之门。明史中有这么一段,郭子仪和孙德涯二人夹击元军,不过郭子仪有自已小算盘,想让孙首先出战,和元军血拼,自己再出战渔利,朱当是仅为一名小兵,却敢和领兵主帅争执后斩杀之,后这次战役大获全胜,在义军中赢得好口碑,逐渐让老板赏识。
三,是吸纳了大量人才资源,适时自立门户,这些人才一部分是发小,一部分是老乡、义子,还有像李善长、刘伯温等,这些名士则是他用自己的智慧,人格魅力降服来了。识人、留人、用人乃是帝王术至高境界,朱元璋玩得炉火纯青,我猜想这与他云游四方,化斋讨饭,阅人无数的经历不无关系。
四,正确的创业路线,上有老大元政府时刻打压,虎视耽耽,朱采取缓成王策略,不引起老大注意,暗中采取筑高墙、广积粮,韬光养晦,养精蓄锐。让元庭把注意力放到其他称王的陈友谅、张士诚老二身上,让他们消耗彼此的力量,乱世生存需要大智慧。
五,面对竞争对手,打的打,拉的拉,合从连横,在战争中壮大自己,最后成就帝王霸业。
总之,朱元璋这个传奇的乞丐皇帝,历史的大势加上个人的大智慧,再有一帮人才的支持,成就了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一个出生在贫苦农民家的孩子,世世代代家族都是以农业为生。在家排行老四的朱元璋,小时候因为家里欠债经常四处逃窜,读书对他也是不可能的事,天天在田里放牛,别人对他的期待就是吃饱床暖就行。然而富贵天注定,谁曾想这样一个小孩成了日后的明太祖。
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 在濠州皇觉寺里,朱元璋是一个挑水做粗活的小和尚。寺庙佛性大师见他聪明伶俐,但人在佛前,却没有禅心,于是教他熟读史书。由于连连征战,灾荒频频,寺庙没有足够的粥供给众僧了,朱元璋只好云游四方,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讨饭生活。他几次饿昏倒地,被人救起。尽管食不裹腹,却暗察时态变迁;在元朝统治风雨飘摇之时,他断定这是乱世出英雄的大好机遇,于是投身郭子兴红巾军,做了郭子兴亲兵。 朱元璋带兵打仗,屡立战功,威望越来越高,许多仁人志士都投奔在他的旗下。恰巧说明了朱元璋一路以来野心勃勃,也正是这份野心让他走到了这份高位之上!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更是对得起他这份担当,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开创了一个安稳的社会生活年代。恢复乡试,唯才是举,减免赋税,惩治贪官,微服私访,并亲自躬耕于田亩,一时被百姓拥戴为青天。最后还成功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统一中国,作出了伟大的业绩。
元朝末期,中原人民苦不堪言,就没有几个人是有饭吃的,元帝国政府横征暴敛,已经到了天怒神怨人皆死的地步,试问几人不讨饭?有个破碗都算是富人了,讨饭和不讨饭又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反抗和不反抗,即使没有讨饭英雄朱元璋,也有其他更多的讨饭英雄站出来与元帝国抗争。
所以,这是必然的结果,追求幸福安康的生活,是人之常理,元帝国毁灭了这个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毁灭了所有人的希望,所以,朱元璋只是在恢复这种希望,重新让人们找回幸福的生活。
历史上哪些皇帝没有杀过功臣
功高震主这个成语怎么来的,你作为皇帝为了统治天下怎能容忍手握众兵的人存在。一个有机遇,有能力手握众兵的人,谁不想试试当皇帝梦。这都是人的贪婪所至。杀与不杀就看君臣之间利益置换。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问开国之君中没杀过功臣的吧,不然中国古代前后出现的五百多位帝王,没杀过功臣的实在是太多。印象中,古代很多开国皇帝大都会杀功臣,其实这里面有点误解,实际上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并不多,那到底那些没杀过功臣,让我一一列举。
秦始皇嬴政,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中国历史第一位皇帝,姑且算他是开国之君(秦的开国应该算到周平王东迁时期,其开国之君、第一任国君是秦襄公嬴开)。嬴政峰准长目,所有臣子在他手下战战兢兢,他没有必要杀功臣,统一之后也没有杀功臣。
汉高祖刘邦,起于草莽的流氓皇帝,杀功臣排行榜中排二位,帮他打下江山的功臣杀了不少,在此不多述。
光武帝刘秀,一个几近人格完美的开国之君,人格都近完美了怎么可能会杀功臣。帮他打下江山的云台二十八将无一被杀,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分封列侯。
晋武帝司马炎,早年宽厚待下,晚年昏聩荒淫,连刘禅、孙皓这两位敌国之君都没有杀,自己人当然也不会杀。
南北朝出了多位禽兽皇帝,杀人就像眨眼,但各位开国之君不乏雄才大略之辈,杀功臣的有,但都是因事而杀,不是为杀而杀。
隋文帝杨坚,以外戚之身居中国之主,万年听信谗言,杀了虞庆则、史万岁等人,他死后杨广杀的功臣更多。
唐高祖李渊,唐还未完全统一即为儿子所逼退位,存在感不是很强,在位期间诛杀刘文静。唐太宗李世民,开拓疆土,文治武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张亮、侯君集因故被杀。
那我觉得多了去了啊,像那些傀儡皇帝、短命皇帝,就是想杀功臣也没有操作空间。
还不如举杀过功臣的(不保证列全了):
秦二世、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桓帝、刘备、孙权、孙皓、陈宣帝、拓跋濬、高演、宇文赟、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唐代宗、朱温、朱友贞、李存勖、李嗣源、宋太祖、嵬名元昊、明太祖、明英宗、清太祖、清世宗。
需要说明的是:刘备杀过刘封,宋太祖杀过张琼。
有的功臣纯粹是自己作死的,怪不得领导薄情,如侯安都。
朱棣称帝前在内战战场上杀死俞通渊这种应该不算“皇帝杀功臣”吧。
说到杀功臣,下手最狠的应该就是两个布衣皇帝刘邦和朱元璋了,虽说这些被杀的功臣各有取死之道,但这两位天子也的确下得去狠手。至于没杀过功臣的开国皇帝,虽然有,但的确不多,似乎只有晋武帝司马炎、元世祖忽必烈。
仔细去查了一下相关记载,似乎没杀过功臣的只有这两位,即:晋武帝司马炎和元世祖忽必烈。晋武帝司马炎篡魏为帝时由于还未能统一天下,所以并没有对功臣下手。元世祖忽必烈没杀功臣,就不知道原因了。
此外,秦始皇似乎也没有杀过功臣,唯一的污点来自于吕不韦,虽说不是秦始皇亲手杀死的,但的确是被他逼死的。
为了证明仅有以上两位没杀过功臣,我们大致列一下被开国皇帝杀死的功臣们,在此仅列出大一统王朝。
1、秦朝,秦始皇嬴政:逼死了吕不韦,算是个污点吧。
2、西汉,汉高祖刘邦:这个就不用说了,杀的太多了,开国的七个异姓诸侯王一个都没放过全死,再加上陈豨等人,实在有点多。
3、东汉,光武帝刘秀:印象中似乎没杀过,但查了一下,的确有被杀的。主要有刘扬、邓奉、庞萌三位开国大将,都是被刘秀所杀。
4、隋朝,隋文帝杨坚:我记得被杀的武将也不少,能记起来的大概有王谊、梁士彦、宇文忻、刘昉、元谐、虞庆则、史万岁等人。
5、唐朝,唐高祖李渊:肯定是杀过,不记得几人了。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处斩,抄没其家。还有阚棱(受命李孝恭斩杀)和杜伏威。
6、北宋,宋太祖赵匡胤:虽说一个“杯酒释兵权”使得大部分功臣得以善终,但并非没有杀过。曾救过赵匡胤性命的张琼就被赵匡胤杀了,关键还是被石汉卿诬告的。
开国之君没杀过功臣的大慨有东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赵匡胤陈桥兵变、篡位登基,虽没杀功臣,却连续上演杯酒释兵权,巧妙地解除了元老重臣的军权,反而又抑兵太过,使军队战斗力消弱,忘战必危,使得对外战争被动挨打,轻易亡国。而李世民不仅没杀功臣,反而对功臣加以重用,就是对手也真诚相待,委以重任,使大唐朝堂群英荟萃,开创了辉煌的盛世一一贞观之治。
李世民十六岁开始带兵营救隋炀帝,解突厥之围。李世民十九岁率兵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而且还亲自指挥参加了四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一举歼灭中原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两大割据势力,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尽管李世民弑兄杀弟,骨肉相残取得皇位,可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对叛逆也不追究,安慰太子党徒冯立、薛万彻,使他们大为感激,忠心效力。还有降将尉迟恭、秦琼等,对他们倍加礼遇,李世民博大的胸怀赢得了文治武功之人才济济。消除了敌对势力,保国家长治久安。通过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以科举代替门第。以宗室出任官吏,既革除了坐享富贵的恶习,又兴起建功立业之风气。
人欲自照,须有明镜;君欲知过,必靠忠臣,皇上仁义,大臣尽力。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褒彰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等开国元勋,专门修建凌烟阁,并且亲自作赞,令褚遂良题字,由画家阎立本绘制完成。凌烟阁既是褒崇勋德励精图治的见证,也是汇集初唐文采、书法和绘画最高成就的三绝之作。
这二十四位功臣是:赵国公长孙无忌、河间元王李孝恭、莱国成公杜如晦、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瑀、忠壮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潞国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谨、卢国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勣、胡国公秦琼。
自秦始皇成为华夏第一皇帝以后,历代王朝的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杀开国功臣,第一个杀的就是汉高祖,而杀的最多,最绝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当然。也有不杀开国功勋集团的。但不多。比较有名的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我们就仔细说说这三位皇帝。
所谓人分三六九等,肉有五花三层。刘秀肯定是第一等的。毛主席对光武帝刘秀有着极高的评价,“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刘秀当了皇帝之后没有进行“飞鸟尽,良弓藏”,而是让那些部下安享晚年,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
首要原因就是刘秀强大的信心,根本不怕功臣造反,刘秀年纪很年轻,比功勋集团的人都很年轻。第二是军制的改革,地方的军务职业军队担任。第三给予功臣宿将巨额的土地。使得功臣安心,第四是一手缴出将军兵权,一手接过侯爵印绶,按封就国。 换言之,要想封侯有封地。就必须交出兵权。可见刘秀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比较谨慎的。当然,功臣自身的自主配合的程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刘秀的功臣基本是豪强富户出身,不像刘邦麾下的功臣是小民出身,穷人乍富,小人得志。可以说刘秀帐下的功臣素质是比较高的。最后就是刘秀一再提醒和告诫部将,切戒“放纵”。因刘邦诛杀功臣前鉴不远。功臣们也接受了刘秀的警告。恩威并用,宽严相济。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刘秀君臣的共同努力总算形成了一个平和政治局面。
而李世民不杀开国功勋集团原因是他不是开国皇帝,二是李世民自身得位不正,他需要功勋集团的支持。为了笼络这些功勋集团李世民也不会诛杀他们。再一点和刘秀一样,李世民登基时候年纪也不多大,应该熬过功勋集团。再就是大唐还没有彻底统一天下,还需要功臣集团征战天下,当然也和李世民出沈贵族,性格宽厚有很大的关系。在就是功勋集团颇有自知之明,知进退。再就是唐朝能够建立,靠的是陇西贵族的支持和拥戴,以及与关东大族相妥协的结果。世家门阀大族是大唐的根基,功臣宿将很多都出自豪门,解决他们谈何容易。李世民在编修《姓氏录》时,国姓“李”姓仅排第三,远不如崔、卢,窦几个大姓地位高。如果李世民杀的太厉害恐怕这些功勋集团就得造反。
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天下闻名。被称做是以一种比较柔和的方法解决了功勋集团的问题。而赵匡胤不杀功臣集团首要原因他还没有统一天下,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机会。第二就是两宋始终文人当家,武将地位地低下,再就是赵匡胤本身造反起家,自己就是大军阀,不怕别人造反。赵匡胤得位不正也是关键原因,也维护自身利益,笼络武将也是重要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功夫巨星李小龙之子李国豪生于美国加州,对他的离奇死亡有何看法
李国豪是功夫之王李小龙与琳达所生的王子。他的死因与其父一样扑索迷离。
很多人应该知道在上世七十年代,李小龙的事业在东之亚洲,西之美洲,如日中天之时,在其遗作《死亡游戏》之中,色演一员搏击场退休的冠军叫罗比利。
罗比利在退役后,从事“龙虎武师”的工作,在一次拍枪战片中,被一名临时演员用本来是道具枪,而事实却是真枪实弹打中重伤,其原由是得罪了实则是黑邦背后大佬的兰博士(石坚扮演)。
很多时候,命运都会在名人身上产生令外界着迷的话题。在这里,李国豪之死,似乎是其东西方也视为巨星的父亲的《死亡游戏》的翻版。
1993年3月31日,年仅二十七岁的李国豪在出演《乌鸦》一片时,不幸被本来是道具枪、假子弹,却射出了真弹子所伤腹部致重伤,后经抢救无效而终。
冥冥之中他的死亡情况与其父所演之罗比利的遭遇有着某种必然的巧合似的。这个就是生于…1965年2月1日的李国豪先生的死亡事情。
由于李国豪之死因颇为离奇,所以坊间当时就出现了很多阴谋论的说法,然而官方的调查报告是意外,这个还是以官方为准吧。
笔者也不揣测事件背后是否存在某种人为之动机。
在这里本人以另一个思路来阐释下李国豪先生的死故,也许会被有些人视为荒诞不经,那么就荒诞解释一下吧!
李国豪先生之出生年月日是非常明确的,但却不识其出生时辰。以下所说也许由此会有所偏差。
李小龙一个在国际影视界很有名气的华人武打明星,把中国功夫带出国门,从此让世界的影视界对中国功夫刮目相看,那时的年代中国经济不发达,科技不先进,华人在国外受到歧视,但是李小龙的电影都是用的中国功夫,吸引了一大批影迷。据说当时李小龙的演艺市场在美国还遭受竞争,我们不去猜测他是怎么死的,但我们可以肯定李小龙的表演把中国功夫电影展现给全世界,并且有那么多喜爱他的影迷。
对于李小龙之子李国豪的意外死亡,感到意外遗憾,年纪轻轻竟也遭受暗杀。一代巨星陨落,他的儿子也没能幸免,着实让人唏嘘。
李小龙是个传奇,他的电影和精神永远留在华人影迷的心中,很多模仿他的影迷,还有为了纪念他,专门拍了部电视剧《李小龙》。大家永远都会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