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是如何变成豆腐的
1泡豆子:选无杂质、无霉烂的优质黄豆,用清水浸泡10至12小时左右(冬天用温水)后,把泡好黄豆捞出。
2磨豆浆:把浸泡好的黄豆用豆浆机(农村用石磨)兑水2:1比例磨成豆汁(石磨磨成豆浆后用纱布过滤),豆渣加水磨两遍即可。
3烧汁:把磨好的豆汁放入锅中,用中火慢幔烧开(火太大易糊锅底),去掉豆浆中的泡沫去掉。(磨黄豆时加入一两花生米,磨出来的豆汁泡沫少,吃起来更香)
4点卤:把烧开豆汁放入缸中,用适量的卤水点入豆汁中,要-点-点的加入,成豆腐脑即可。注意一点卤水加入太多,做出来的豆腐太老,影响口感,不太宜吃。卤水豆腐细腻,白嫩口感特别好。有的地区用石膏做豆腐也很好。
5挤压成豆腐块:当豆腐脑温度在80度时倒入筛子(筛子里面铺上纱布)中,用重一点物体压在上面30一60分钟后,割成方块状,一包白嫩细腻的豆腐就作好了。
看到这题目,我的思绪不自觉就飘回了小时候。
我是东北人,我们那有腊月二十五做豆腐的习俗。豆腐几乎家家都会做。
腊月二十四的晚上,妈妈会称出十斤干黄豆(家里人口多),我们姐妹几个帮妈妈捡出里面的杂质和有虫眼的豆子,然后妈妈就用清水浸泡上,大约14到16个小时,豆子就会完全泡发了。
腊月二十五那天,爸爸用扁担挑着泡好的豆子去磨坊磨,去时一桶,回来就变成了两桶,白白的,晃晃悠悠地在桶里,特诱人。
妈妈在家里早早地准备好了过滤的东西,一个十字架样的东西,架在大锅上,过滤布的四个角绑在上面,倒入磨好的豆汁,然后左右晃呀晃,细腻的汁水就流到了锅里。锅底下架着木头火,慢慢地把豆浆煮开。等待是煎熬地,淘气地我们总是偷偷去看。
豆浆熬开后,表面会有一层膜,我们叫豆皮,我们总是抢着吃;这时爸爸还会舀出些豆浆,放入白糖给我们吃。
豆浆熬好后,爸爸把他们放到一个大缸里,稍凉一会儿(大约80度左右),然后拿来兑好的卤水,一点一点地放入,还不时的搅动,直到出现豆花。这时就盖上盖子,等待一会。
妈妈这时会把模具里铺上打湿的豆腐包,舀入豆花,包好,加上盖子,上面压上重物。30分钟后,豆腐就成型了。可以用刀切成均匀的小块,就可以美美的吃啦!
忘了说了,把豆花放在能过滤的容器里,配上肉酱,就是我们那有名的小吃——水豆腐呢。你们有吃过的吗?
一块块豆腐,盛满了童年的记忆。
泡黄豆:先把黄豆用水泡约六小时,最好是头一天晚上泡。
打豆浆:然后把泡发好的黄豆
加水打成豆浆。以前在农村是人工用石磨慢慢磨碎黄豆,现在基本上是用机器打黄豆的了,效率高,省时省力。
这是广西桂林一个小山村春节前两天做豆腐的场景。
滤豆渣:打好的豆浆加开水按1:2的比例稀释
,倒入装在架子上的纱布,然后不停地晃动纱布,让豆浆慢慢流下。晃动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加入热水并搅拌,直至纱布中只剩下豆渣。
豆渣不要丢弃,可以做成一道美食。我妈以前喜欢用姜蓉、蒜蓉、葱花、红辣椒碎加少许米酒和盐一起腌制,放置十天半月后跟河边鱼仔焖,或者焖五花肉都非常好吃,风味独特,既可配粥吃也好下饭。
煮豆浆:把过滤好的豆浆放大铁锅内,中火烧开,撇去表面上的泡沫。火候必须控制好,不能让锅底粘糊,煮开即可。
点豆腐:这个过程很关键,要加卤水或酸水或石膏,我们这边都是加石膏做的。石膏用量黄豆/斤配10~15克,先把石膏放火中煨熟,碾碎加冷水搅拌均匀。准备一个大缸,把煮好的豆浆倒入大缸中,稍微晾凉至80°左右,把石膏水慢慢往豆浆中倒入,慢慢凝结成絮状就是我们所说的豆腐脑(豆花)了。
豆腐:准备一个四方的木制模具,铺上纱布,把豆腐脑舀满模具,纱布覆盖过上面,用石板或者石磨等重物压在上面,一小时左右就凝结成豆腐了。
普通人如何能更有意义的参观美术馆
一、美术相关的艺术常识储备,这需要在参观前积极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美学,艺术方面的常识,如,素描,审美境界,艺术鉴赏的的三大步骤:观、品、悟。
二、确定目标美术馆,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目的需求,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帅筛选出,适合自己参观的美术馆。作为普通人参观,小编建议,尽量选择公开性质的美术馆,公开美术馆很多都是日常实行免费参观,而且藏品也很齐全,管理也比较完善。
三、掌握美术馆的概况,确定美术馆之后,我们要对这个有一些了解。如,美术馆的大致结构、发展历史、镇馆之宝、开放时段等。
四、欣赏美术作品,小编建议从四个方面来欣赏:
先做好功课,然后再有目的性地参观。
我也去过一些美术馆博物馆雕塑馆,其实,也就是走马观花,因为没有时间细看,因为在外地要赶行程,要考虑坐车食宿等问题。
要想好好参观,必须有时间才行。据李霖灿讲,有一对法国医生夫妇,他们储蓄三年,就要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观画两周,他们已经完成了五次循环。李霖灿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在一个博物院,用两周时间来看画,并且看过数次。这才是认真欣赏的态度,其实,也只有有时间才能认真欣赏。追求艺术,既得有钱,又得有闲的。
还有一点,人得有欣赏的能力,要不也是瞎看。
所以,人得多阅读。多看一些书,先了解了解创作者及其作品,然后再有目的性去看画,那样会收获更多。
下面推荐几种书。
【文藏来答】
如果是对于艺术不了解的观众,去参观美术馆其实不需要给自己框定太多,看展览本就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
至于压力,无非是每一位观众强烈抱有从观展的过程学习到东西的期待。其实这并非一下就将知识吸收的过程,而是随着观展、思考和主动学习等不停的积累,循序渐进最后才会潜移默化。
其实,更有意义的方式就是先做到足够充分,这样观展才不虚此行。首先:官方的博物馆或者美术馆在周一是闭馆的,观展前可稍做功课,将展览开放时间和展览内容与形式有一个大概了解。(例如:即将去看的展览是多人的群展?还是单人的个展?是回顾性?还是艺术家全新的展览?国外还是国内?这样可以有一个预估和期盼~)
我们可以通过查询官网、书籍、画册、视频等将展览基本信息掌握,这是一个“预习”的过程,因为背景资料可以更利于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其中包含:艺术家生平,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机构的背景……)
【文藏小编温馨提示:舒适的鞋子和穿着,可以减缓长时间观展时的酸痛;工作日尽早出发,会避免塞车,也更有效率,人流量比放假时少很多。】
在观展过程中,除了认真看艺术品原作以外,辅助性文字最好在自己欣赏结束后,仔细阅读,避免干扰独立思考,灌输太多其他人主观的想法。如果现场有导览员,也可以跟随其后,将观看的内容丰富立体化,很多艺术家的轶闻趣事也是有利用理解作品的~
参观美术馆的一般流程
参观美术馆,我们先要明白一件事情,什么是美术馆?美术馆的作用是什么?美术馆是如何分类的?
美术馆是指保存、展示艺术作品的设施,通常是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美术馆通常兼具推广与文化相关的教育、研究等功能。一般分类认为:美术馆的定义可分为公开和私人性质。
明白了美术馆的概念之后,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参观美术,如何从美术馆有限的空间来获得我们先要的知识和能力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经过交流、实践、整理,小编总结出参观美术馆的一般流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相关的艺术常识储备,这需要在参观前积极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美学,艺术方面的常识,如,素描,审美境界,艺术鉴赏的的三大步骤:观、品、悟。
二、确定目标美术馆,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目的需求,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帅筛选出,适合自己参观的美术馆。作为普通人参观,小编建议,尽量选择公开性质的美术馆,公开美术馆很多都是日常实行免费参观,而且藏品也很齐全,管理也比较完善。
三、掌握美术馆的概况,确定美术馆之后,我们要对这个有一些了解。如,美术馆的大致结构、发展历史、镇馆之宝、开放时段等。
四、欣赏美术作品,小编建议从四个方面来欣赏:
1、物质实在层:如,美术作品所用到的画布材料、颜料材质,展架的材质等。
2、形式符号层:构成美术作品的线条、形状,色彩等。
首先,你需要拥有一颗好奇心。这是我们普通人自愿主动去参观美术馆的前提。因为好奇,意味着有可能会对美术馆里的一切感兴趣,怀揣着一颗好奇心,会对美术馆里看似“新鲜”的一切抱有一种包容的态度,这样才有可能去尝试欣赏美术馆里的艺术品。在参观美术馆的过程中,我们普通人最重要的就是去感受、去尝试理解,而非评判。在体会与我们不同的人的思考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思考。而在观展中,如果能逐渐培养起记录些什么的习惯,对我们艺术审美的塑造也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其次,作为“一个对美术艺术没有太多了解的普通人”,当我们有了去看展的计划的时候,提前做一点点功课去了解展览的背景和知识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如果你的看展之旅是“临时起意”,或是真的没有一点点时间“百度一下”,别担心,现在无论任何一个美术馆或者展览,在进门时都会提供展览的序、前言,甚至导览手册供观众参考,而展览的每一个单元,包括每一个展品的文字展示牌都会提供一些相关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对展览有一些基础的了解。而在这个展览越来越注重交互性的时代,美术馆不意味着高冷,每个策展人也更愿意让展品“有温度”,其中就体现在展品介绍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展品会附上二维码,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实现语音导览了解作品的详细介绍和有趣的故事。甚至还有VR技术在展览上的应用哦。
第三,关注美术馆的义务讲解员。在一些相对普及性教育性比较强的展览当中,往往会安排义务讲解员对观众进行讲解。在我们进门看展之前,如果能抽时间看一眼该展览是否有讲解时间的安排就更好了。
此外,近些年来,随着展览方式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新型的展览方式——沉浸式展览开始兴起。 比如说15年的经典之作“雨屋”以及红遍2017的“TeamLab” ,这样拥有大型艺术装置的展览对观众的艺术教育水平没有任何的要求和限制。我们只需要迈出参观展览的那一步,然后就可以尽情享受策展人为你营造的艺术梦境。
其实,我们普通人与艺术的距离,永远比你想象得更近。甚至我们普通人也完全可以创造艺术,在展览当中随手拍下照片,不仅会让你在朋友圈收获无数的点赞,与此同时,你也的的确确在艺术中实现了极具美感的艺术“再造”。